有日本学者把使用过尿不湿的孩子所处的时代,称为“尿不湿时代”,他们认为,用尿不湿的孩子,跟以前用尿布的孩子有非常大的不一样。
“尿不湿”这一代的孩子,实际上身体被彻底解放了,他可以完全凭他的需求来支配自己的身体,想什么时候拉就什么时候拉,想拉多少就拉多少,再无顾忌了。而这种再无顾忌同时也意味着,孩子会更多地听从自己身体的声音,更遵从自己的感受。
“尿不湿时代”的孩子,考虑事情会更多地从个人感受出发,以个人幸福作为他的价值导向;而在传统社会中,则更多的是以生存为导向。而这必然导致:以个人幸福为导向,就会更为敏感,会更加追求优质的生活,更追求个人的尊严与权利;以生存为导向,就会更加吃苦耐劳,容易接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类的价值观,更容易接受挫折、苦难,并会认为这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今天的孩子在自己情感需求的引导下,对个人的权利、尊严更为敏感。传统社会里的某些对待孩子的方式,现在再用就可能会变成一种危险。比如说在传统家庭中,父母经常当众打孩子,也很少产生比较可怕的后果,但是今天如果再这样做,可能就特别危险了。
前不久在某个城市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优质生,各科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同时他还擅长各类体育运动,是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结果他在一次考试里成绩跌出了前十名。老师觉得他有早恋的嫌疑,认为主要是他跟女生交往让他分心,影响了成绩。有一天,老师就在学校的走廊上跟孩子谈心,谈了一节课的时间。没想到这个孩子回家之后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跳楼自杀了。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老师没有权力教育孩子,其实老师本身是有权力教育孩子的,而且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没有特别不妥当的地方。但可能确实需要反省的是,有时候我们在不懂孩子心理的情况下就进行教育,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一种伤害。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我们要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对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也特别敏感。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一个变化过程:9岁之前,他特别看重的是父母的评价;9岁之后,他会更加看重老师跟同学的评价;到了初中以后,他最为在乎的是同学对他的评价。所以老师在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危险。
对孩子的肯定、鼓励、表扬,一般来说是可以当众进行的;但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有时候需要有一种隐私意识。作为父母或者教师,对孩子的任何批评教育,我们都需要考虑这种批评教育会不会产生负面的后果,需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和理解力。有时候就是由于没有注意到这点,才使得这些教育不但达不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甚至可能还会适得其反,造成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就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个例子。这一点是父母特别需要警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