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蹴鞠的前世今生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蹴鞠的前世今生

作者: 浅浅星空 | 来源:发表于2020-03-24 17:46 被阅读0次

    蹴鞠又叫“蹋鞠”、“蹴球”、“蹴圆”、“筑球”和“踢圆”等,“蹴”就是用脚踢,“鞠”就是皮制的球,因此,“蹴鞠”连在一起就是用脚踢球的意思。
    蹴鞠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它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蹴鞠的起因可能是为了锻炼人们的腿部力量,它属于古代军事训练的项目。

    先秦时蹴鞠的起源传说
    传说一: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带领亲信外出打猎,碰见一只野兔,赵武灵王想试一下亲信的骑射和围堵能力,便让他们下马围堵野兔,但亲信们怎么围都围不到,有的人一生气,就用脚踢,还是不行,赵武灵王的一个谋士就想到一个主意,用一个圆形软布包代替野兔,不仅可以让将士们娱乐,还可以每天都能练练身手。于是,最早的蹴鞠形式就在先秦产生了

    传说二:上古时期,黄帝为了扩充军队,便大量招兵,那么怎么筛选有能力的人呢?于是,黄帝就让他们争夺一个圆球,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优秀的人才了

    考古工作者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掘出很多磨制得非常光滑的石球。这个地区正是当年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这石球与黄帝的传说刚好吻合。所以说,黄帝是有可能创造出简单的踢石球的活动的。

    传说三:关于蹴鞠,最早的记载是在《战国策》一书中。此书记载,苏秦自从当了赵国丞相,他为了联络齐国与赵国共同抵抗秦国,他便去求见齐宣王。
    苏秦对齐宣王说:“齐国是一个大国,有数十万军队,仅临淄这一个城市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都喜欢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这样富强的国家,又怎么能俯首听命于秦国呢?”
    因此,早在先秦齐宣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了蹴鞠这项运动
    所以人们认为,蹴鞠起源于春秋齐桓公时期,蹴鞠最早应该是齐国训练军队的一个运动项目,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因为蹴鞠的娱乐性和对抗性逐渐被民间接受,所以蹴鞠就开始流行开来了。

    扩展阅读:
    关于先秦时期蹴鞠的形制,唐代的文学家颜师古提到:“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就是利用皮革加以简单缝制,并且用一些毛发等松软的物品填充在里面,做成一个球的形状。

    秦汉时蹴鞠的蓬勃发展

    在西汉时期,项处是第一个因为蹴鞠而名垂史册的人。根据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名医淳于意曾经为项处看过病,淳于意还叮嘱项处不要整日去玩蹴鞠,说这样会过度劳累的。但是项处不听,他仍然外出踢球。后来项处果然身染重病了。

    秦汉时期的蹴鞠有3种基本形式,也就是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后来汉代著名学者李尤写了一篇《鞠城铭》,其中就记录和描述了当时人们玩蹴鞠的形式方法、裁判规则和道德规范等,这对后世蹴鞠的影响非常巨大。

    蹴鞠正式定名并经过初期的发展后,到汉代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这时候的蹴鞠,从宫廷到民间,从军队到市井,都非常兴盛。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早年是一个蹴鞠高手,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他的父亲一天到晚不能蹴鞠,十分郁闷,刘邦就仿照沛县丰邑在长安附近新建了一座新城,把原沛县的男女老少都迁到这里,这样,刘太公每日又能蹴鞠斗鸡了,心情好起来了

    后来的汉武帝刘彻也很喜欢蹴鞠。封禅过泰山之后,他兴致来了,也很喜欢踢上几脚蹴鞠。
    三国时期,曹操也是一个踢球高手,相传,有个叫孔桂的人,踢得一脚好球,曹操对他十分器重,让他每日相伴左右
    还有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虞预编写的《会稽典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国鼎峙,互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可见三国时期蹴鞠是非常流行的。

    在汉初,刘邦就曾观看长安蹴鞠队和洛阳蹴鞠队比赛,还有几分台和宫女加油,简直像今天得啦啦队。经过刘邦得推行,蹴鞠已不仅仅是军事训练,已经发展成了一项体育运动,并且已经有了一定得比赛规则
    汉代还有一个景象,不仅男子玩蹴鞠,女子也有蹴鞠。当时得比赛场地,叫“蹴城”,有正副执法的蹴鞠裁判,可见汉代得蹴鞠规则越来越完善。
    根据《艺文类聚》中收录的《鞠城铭》,其原文说: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
    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专门的球场了,在球场的四周围着方墙,它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人们在蹴鞠竞赛中,效法月份,双方各有6人参加,总共12人进行对阵互相抗衡,这被称为“法月衡对,二六相当”。

    扩展阅读:
    汉代出现的蹴鞠之“鞠”,是以皮革做成的,因此“鞠”字是用革作为偏旁的。详细来说,汉代的鞠是一种以熟皮缝制的,然后内填以毛发或其他东西的圆形实心毛丸

    唐代蹴鞠形制的改进
    贞观年间,长安城百业兴旺。唐太宗微服私访,观看百姓蹴鞠娱乐,发现这鞠外形非常粗糙,有碍观瞻,便改革了鞠。
    新鞠改用8片尖状兽皮缝成圆团形的壳,这使“鞠”的形体更圆了。还有,“鞠”里面不再充塞兽毛,而是放置猪等动物的膀胱,以作为气囊,再用风箱充满气。这样不仅美观,而且重量减轻,弹性也较好。
    最后,蹴鞠的游戏方法也做了更大的改革。两个球门改成了一个,立在了蹴鞠场地的中央,高3丈,上部张挂绳网,网中间留出一个5尺宽的圆洞,称为“风流眼”。
    蹴鞠双方分列在鞠门两侧,这样身体就不再相互接触。一方要将鞠高高踢起,然后让“鞠”穿过网洞。另一方必须不使“鞠”落地,并几次用脚传递,再踢过网洞。如果“鞠”落入己方场地者判为失误,最后以“鞠”过网洞次数多的一方为胜利者。
    唐代对蹴鞠得改革,可以说达到了蹴鞠史上得一次高峰,文学上记录蹴鞠的诗文也很多
    《初学记》中记载: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由于新鞠不再身体对抗,女子也开始玩蹴鞠了,唐代女子蹴鞠的踢法和汉代女子蹴鞠的踢法不同,它是不用球门的,她们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胜利者,这便是被称为“白打”的蹴鞠玩法。
    唐代诗人王建曾经写过一首宫词,这首词中就有描写宫女踢蹴鞠的诗句,诗云:宿装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首诗里就是说天刚放亮,这些迫不及待的宫女还来不及梳洗,就跑出来白打了,这是由于她们对蹴鞠兴致高昂。

    扩展阅读:
    唐代在鞠内放吹气的球,这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当然,球体的改进,也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汉代因为球是实心的,不能踢高,所以球门是就地建筑,所谓“穿地为鞠室”就是这个意思。

    宋元时蹴鞠达到了鼎盛
    太尉高俅,他因为球踢得好,才得到了端王赵佶的赏识。后来,端王登基称帝,做了宋徽宗,高俅也从此一路青云,飞黄腾达了。
    那一年,高俅去端王府送礼物,正好遇到端王与家丁们在玩蹴鞠,球落到了高俅面前。他抖擞精神,将球用脚挑起来,他张开手臂,用肩膀、脚踝和头不住颠球,竟然过了半晌,球仍然没有落地。
    最后高俅使了一个漂亮的“鸳鸯拐”,把球踢还给了端王,球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端王脚下,引得端王不住地叫好。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广泛收到民间和宫廷的喜爱。主要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喜爱蹴鞠。宋徽宗赵佶便是个十足的蹴鞠迷,看了宫女蹴鞠后,写了一首诗: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
    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蹴鞠,由射门比准已经向灵巧和控制蹴鞠的技术方面发展了。
    到了南宋时期,这种单球门比赛人数不等。左右军各有7人的,也各有16人的。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蹴鞠运动协会,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参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和“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安全。
    当然,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做法虽然仍是经过水揉火烤,但缝制鞠的皮子从8片尖皮发展到12块,使其更接近圆形。古代的衡器为16两1斤,这与后来足球比赛用球的重量基本相近了。
    到了元辽金时代,市民的蹴鞠活动也很兴盛,而且还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元曲还记述了男女对踢蹴鞠的情景。
    明清时蹴鞠由盛转衰
    其实,明代蹴鞠也十分普遍,但只限于明初时期。据《明史》记载: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蹴鞠,拥妇女酣宴。
    士信指的是明代拥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可见踢球还和宴会连在一起,但将军若是痴迷于踢球,对军队并不是好事。因此,后来朱元璋称帝后,他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但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却不能改变蹴鞠的娱乐性质。
    明清时期,由于自身的竞技活动转变成了供他人娱乐的活动,由社会的节日娱乐转化为个别的宴饮娱乐,这使蹴鞠运动的社会性愈走愈窄。这样,在社会客观原因的限制下,蹴鞠便不能不趋向衰落了。
    到了清初,以娱乐为题材的蹴鞠活动仍然较为普遍,在这一时期的诗文资料中还偶尔能见一些儿童进行蹴鞠活动的描绘。《聊斋志异》中,就描述了清代的蹴鞠活动,《聊斋志异》差不多成为了描述清代蹴鞠活动仅有的作品。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蹴鞠,发展到明清之时,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娱乐化,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竞技性。这样,蹴鞠在明清时期开始由盛转衰,较大规模的蹴鞠比赛已经很少见了。甚至爱好溜冰的清代满族人,他们曾经将蹴鞠与滑冰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但这也不过是我国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
    清代蹴鞠衰落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条。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来说,宋代理学兴起,社会上重文轻武,也轻视身体活动的娱乐;还有,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相对地减少了人们对蹴鞠娱乐的兴趣。在这样内在外在条件的影响下,我国古代蹴鞠活动便不能不趋向衰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蹴鞠的前世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ko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