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觉得,是否是真正的导师,是要在时间深处,才被验证的。
或者,在当时当刻,导师凭借着自己对专业的精进与优秀的品格,指点了一个迷茫的生命,让他的生命得以转型,获得了拨云见日的明亮,那这样具有指引能力的人,应该称之为导师。而且,如果分别十年后,作为受指引的人,还能在关键的人生节点想起导师当年提点的某事、某言,并以此作为重要的生命滋养,那这位导师就是理所当然的导师。
然而,这样的导师,可遇而不可求;然而,能成为这样的导师,真是难上加难——难的不是缺少专业精进的人,难的是缺少这样品格包容、愿意提携后辈的人。心中缺少这样的情怀,总与后辈论个高低,担心弟子成为潜在的对手,吹毛求疵地不断要求……倘若有这样一些为人的缺陷,那顶多称之为教练,远远成不了导师,纵使名号挂得当当响,无济。毕竟,真正的导师,是在时间深处得以验证的。
是的,真正的导师,常常伴随着人生的指导,因为专业的授予并不能影响生命的核心,能走进灵魂深处的引导,一定具有更持久的力量。
那么,导师就是全方位的“导”,就没有边界了吗?《导师的崇高性与师娘的优美性》的产生不就缘于边界的模糊吗?我们姑且以善意的揣度来理解作者,撇开“拍马屁”之类的想法,设想导师的专业对作者的学业,导师的家庭对作者的婚姻观甚至专业的某个触发点,都有了深刻的启发,作者真心诚意地写下了这篇毕业论文,那就对了吗?
当然不对。首先,专业的边界模糊。这里所谓的“导师”,是指专业上的导师;而毕业论文,也是用来呈现作者专业上的思考与获得,在有边界的领域,谈边界内的事情,这是常识。而一位研究冻土知识的学者,就着力研究导师与师娘的不同性,这专业知识何以呈现?这专业指导又怎样表现呢?
即使,导师与师娘的二重性确实刷新了作者的人生观,给他的人生起到了永久性的指导作用,让他遏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忍不住做出这样一番调查,写下这样一篇长文,那真是人之常情,未有不可。写完了,可以作为另外一篇论文留存,献给导师做礼物,奉为圭皋自己家庭共读,都可以……但是,是哪个领域的文,就放在哪个领域里边,边界要划分清楚。
为什么边界不容易划分?
导师有所好,我就有所投。不管是出于由衷的感激,还是出于讨欢心,投其所好,都是最好的选择。有几篇毕业论文能够深入剖析师父、师娘,并且用“专业”的话,给予高度的赞扬呢?这样正式而庄重的示好,谁会忍心拒绝呢?
导师位太高,自以为全能全导。一个人在一个位置待久了,容易模糊自己与位置的关系。作为有学术权利的导师,被景仰成习惯了,慢慢就读不出别人的尊敬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慢慢就觉得自己被尊敬是理所当然的,慢慢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除了专业,包括人生阅历,甚至媳妇——都是具有指导性的,都是值得尊敬,都是应该被歌颂被赞扬被学习被研究被模仿的。
于是,身处局中的人,自然不觉得怎么,于是这篇论文居然顺利通过。
可是,居然又有人开扒,提出陈年往事要给予纠正;可是这样的事情扒了还在不断重演。
何止在论文作者那里重演呢?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班主任,你也能找见“导师的崇高性与师娘的优美性”这样调调的痕迹。如果拥有真正权力的人呢?
或许,他们可能会认为,边界于我何益?越界就是我的本意。
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