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5.9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第一段孟武伯问仁,这是第一次出现孔子系统地评价自己的学生们。提问的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孟武伯这父子二人都跟着孔子学习,是学生中少有的贵族。
作为老师,孔子对学生们的情况非常了解,看人看得极准。估计这是孔子五十岁时在鲁国做官时发生的对话,因为后来这三位随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恰好都出任了相应的职位,一如老师的预判。
最后一段的对话让我们想到了成语“无欲则刚”。“刚”字,应该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品质。这种至大至刚的人格品性,从曾子开始再到子思、孟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
02
【今日思考】
“无欲则刚”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欲望和刚正之间的关系的?
答:无欲则刚是自我约束的哲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你没有欲望了就能刚强,它只是说明了一种逻辑,强调的是欲和刚之间此消彼涨的相互关系。
你越能控制你的欲望就越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制约,通俗点就是腰杆子越硬。所谓的欲望也不见得就是贪财钱财,那种没有明辨是非,一味地和别人争吵,想胜过别人的私心也是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