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
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作者: 尝试新角度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2:14 被阅读85次

那件“有什么了不起”的事

前几天观看了一集类似《最强大脑》的节目,节目内容是两名学霸根据提示信息现场答题,比拼掌握知识的多少。获胜的那名学霸在回忆现场的时候说:他很厉害……我觉得我能够获胜,可能是运气吧。
哈!和我想得一样,她就是运气好一点。并且,我也觉得光掌握那些知识没有什么用,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正是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让我产生了警惕。
我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来说的,是用我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做的事、取得的成果。有点类似这个笑话:

甲乙两人谈论足球冠军和围棋冠军。
甲: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比他们都厉害。
乙吃惊:哦?你们比过?
甲一脸不屑的说:虽然没比过,但我和围棋冠军比踢足球肯定能赢,和足球冠军比围棋也肯定能赢。

之前看这个笑话的时候,还仅是当作他人的笑话来看,现在却发现它始终伴随在我们生活之中,具有一定普遍性。比如,A同事一份工作做的很好,受到上级表扬,于是自己心里在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没努力去做而已”;B同事又接了一份大单,提成多少,于是心里在想“不就是运气好点吗,有什么了不起的”;C同事职业资格高分通过,心里默想“平时没怎么学习,走狗屎运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习惯于“有什么了不起”的原因

仔细分析这个过程,一般都是这样一个模式:

第一步:观察,偶然发现别人成就
第二步:联想,启动记忆寻找不足
第三步:对比,差异对比获得优势
第四步,评价,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第一步的观察,突出“偶然”,是因为他人成就不经意间进入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感觉的了“威胁”。如果没有进入我们思维或者进入思维我们又觉得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一般不会启动下一步思考,这时就是“与我何干”的态度。
第二步的联想,这就是感受到“威胁”,进一步评价“威胁程度”。这种“威胁程度”,达不到直接影响生存情况,我们就得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让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原状,也就是保持在我们之前的“舒适区”。但如果直接达到威胁生存,就可能导致或直接战斗(比如当面嘲讽)或直接逃跑(比如愤而离职)。其中,找“借口”的方法,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在空间上寻找,主要表现为以自己的优势对比别人的劣势、以他人在彼方面的不足削弱此方面的成就;二是时间上寻找,主要表现为以他人过去的问题否定现在的成就,以他过去的不足与自己曾经的优势,比如曾经当过他老师等。
第三步对比,就是对第二步联想中资料进行整理,选择对自己生存有利的进行强化,获取心理优势。
第四步评价,用心理优势得出结论,并予以运用。比如,不屑于谈论别人的成绩,说别人成就的“酸话”,刻意遗忘别人取得的成绩等等,最后依旧我行我素。
也就是说,“有什么了不起”观念的存在,是在我们面临不太紧急的“挑战”下,自我适应的一种过程。鲁迅先生提出的阿Q精神,就是对其最生动、最形象的描述。这种模式的存在,可以结合生物学和心理学来解释。

人类是为求存的,而不是为求生的。 @王东岳

也就是说,几百万年来的基因选择,让人类习惯于把能量都用于生存上面。除了那些直接威胁生存的事情我们会选择改变,其余的我们都会逐渐适应。也就是,面对别人形成的竞争优势,只要不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存,我们一般会逐渐适应。毕竟要改变的话,消耗的能量太多。在古时候,浪费能量是直接威胁生存的。ps:简单如懒、胖,复杂点的“宁愿累死也不愿动脑”,都可以归于这个原因。
但人类又不能够对那些进入我们视野的事情视而不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解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不自觉的倾向于选择那些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解释。这就是“错误归因”。
这个“错误归因”,让我们在理性上觉得“逻辑自洽”,心理上得到安慰,精神上也比较满足。如此循环,便会形成“有什么了不起”的习惯。
可以说,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思维,根植于我们的基因,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它的存在事普遍现象。

数数“有什么了不起”思维之害

根据之前的分析,“有什么了不起”的观念普遍存在,在某些历史阶段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在现在也有作用(比如对无力改变的衰老时,与年轻人比经验中就能获取心理优势,不至于让人崩溃),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时代改变,其原来边界也发生了改变,沉迷其中有很多坏处。
就以之前学霸对决那个例子来说,我们不简单用一句“有什么了不起”来评价,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这些方面:
1.可以学习品质。她能在挑战获胜之后赞扬对手并说出自己的不足,是谦虚的表现。既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和品质,更让对手信服和尊重。
2.可以探求运气的本质。已经不止一次听说“运气是实力的一种”,但没有联系实际,永远是空洞的。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是能说运气,也是因为她之前努力掌握了很多知识,才能站在这个舞台上,这是实力之后的运气。
3.能够明白成功只是偶然。我相信,那个清华的学霸也准备了很充分,但失败就是失败。即便是准备再充分,失败也是正常的,因此不要总想着能够努力就获得想要的回报。
……
这是一则与己无关,或者说无太大关系的故事,我们尚且可以了解一些“有什么了不起”的思维局限,回归到我们生活工作,就更新警惕了。
警惕一:看不见别人的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以下体会:

甲穿这件衣服很漂亮/帅气,我会想试一试;
乙弹钢琴真好听,我想学一学;
丙打篮球打的真棒,我也想学一下打篮球;
……

仔细体会这个过程,都是一个看见之后,想要改变的过程。甚至有专门研究这个过程的学者,比如领导力学者约翰·科特,就把这个过程归纳为

目睹——感受——改变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正确看见别人的优势,感受到别人优势的魅力,我们才有改变的魅力。但因为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便会忽视别人的优势,就找不到前进的目标方向,缺乏改变的动力。
警惕二:习惯于错误归因。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们单位要组织一次职务晋升考试,就是纯背记的题目。我猜想你有肯定有种想法:希望考我已经背过的,并且已经掌握的题目。但同时,你又会不断去背记更多,并不指望全考你前面背的题目。
这个前者主要是运气,后者主要是努力。理智情况是,你期待运气,但又不断努力。只有努力把所有的题库都掌握了,你的运气就是达到顶点,甚至可以说不需要运气。但现实问题永远是开放的,我们就需要事情结果与运气和努力关系进行归因。
因而,确定正确的原因或者找到大概率成功的事去做,对于取得成功是正相关的。但一旦习惯于将原因归结为“走狗屎运”这种不可控因素,便是对努力的否定,进而放弃努力。

总结

“有什么了不起”思维,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各方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正确对待“有什么了不起”有重要作用。就大多数人而言,克服“有什么了不起的”思维消极影响,主要是克服要因“看不见别人的好”、“习惯于错误归因”导致的思维盲区,正确的提升自己。

相关文章

  • 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那件“有什么了不起”的事 前几天观看了一集类似《最强大脑》的节目,节目内容是两名学霸根据提示信息现场答题,比拼掌握...

  • 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一) 无独有偶,A同事又以一份大单完成任务,提成很多。而自己的任务还差很多,但心里还是不自觉在想“不就是运气好点...

  • 哼!有对象很了不起吗?

    那天,工作完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想到过了凌晨十二点就是自己老弟生日~于是乎 扎心了!烙铁~ 一大波儿狗粮向我袭来…...

  • 小说:财大气粗

    要说禄矮子,小田坂王家就没人能说什么好话。哼,那个死矮子,有两个臭钱真横。有什么了不起的,比他有钱的人多了去。成天...

  • 小说连载|一起去养老院吧

    听他的声音才知道是个男生,哼!真是白长得这么好看了,对待新同桌这么蛮横,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你也不要超过我这边,否...

  • 【日更第324天】眼低手高

    别人做到与自己做到的区别。 看到别人做到,是不是自己也会想,哼,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可以做到,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被啪...

  • 婚姻里,颐指气使,不如撒撒娇

    作者|九月栗子lizi 那天早晨,站在阳台上,看着老公的车出了大门,我撇撇嘴:“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一晚上不理我,...

  • 有什么了不起

    小学的时候,王东的父亲经常数落他,“看看你邻居的成绩,再看看你的,你就不嫌丢人!”王东嘴上哼哼,心里默念“有什么了...

  • 有什么了不起

    在起文章标题的时候有了一些迟疑,“有什么了不起”是对一些人在某些时候经常会说出的一句口头禅。在这样的标题下,可以做...

  • 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不就是家里有钱么,有啥了不起的。” “不就是长得漂亮,有什么了不起。” “不就比我多几分吗,有什么了不起。”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ov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