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诺贝尔奖
文/红尘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位在mRNA疫苗上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先驱:Katalin Karikó博士和Drew Weissman博士。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正是由于他们发现的核苷碱基修饰,才以最快速度开发出了有效的mRNA疫苗,为无数人提供了保护,并打破了“全球抗疫”的僵局。
考里科在匈牙利的一个小镇长大,她的父亲是屠夫,家境贫寒。小时候家里连自来水都没有。她从小就立志当科学家。博士毕业后在匈牙利做研究因缺乏科研资金去到美国做博士后研究。但因为所做MRNA项目不被医学界看好,她一直无法获得科研资金,甚至差点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辞退。考里科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她被宾夕法尼亚大学降薪降职,罹患癌症,丈夫也因为签证出现问题无法前往美国。
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她和免疫学研究大佬德鲁·韦斯曼研究的mRNA疫苗一夜之间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报道称,塔琳·考里科在获得诺奖以前,是一位“无单位推荐,无职称,无科研团队”的三无女科学家。
诺奖能颁发给这样一位坚忍不拔的女科学家,至少说明,科学是评判能否获奖的最重要的标准。
其实在这之前,有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经历,更能说明诺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评选,是不拘一格的。他的名字叫田中耕一。他202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时候,只是一名公司小职员。
获诺奖前田中耕一是岛津制造工程所的一名普通工程师,没有野心抱负,只想拿着稳定的资薪过日子就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田中耕一忽然对实验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做实验,他甚至拒绝了老板给他升职。
而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其实是来自于他工作中的一次意外。在一次测量维生素B12实验中,田中耕一因为太紧张失手将丙三醇(俗称甘油)当成了丙酮醇(一种微粉末的固形材料)倒进了钴粉末里。这种试剂价格不菲,从小节俭成性的田中耕一觉得就这么扔了怪可惜的,不如继续将实验做下去,兴许这些甘油对试剂影响不大呢?就是这次失误,他歪打正着居然分离出了分子量大于1000的化合物。在一位教授的积极劝说下,他将他的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欧洲一家自然科学杂志上,正是这篇关键性的论文使这个意外变成了诺奖的发轫。
对于自己获得诺奖这一件事,田中耕一也跟外界看待自己的观点一样,认为纯属侥幸。随后,他就默默地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
意外失误导致的发现,居然获得诺奖,说明诺奖只关心发现对人类是否具有重大贡献,并不在意这个人本身的社会身份,学术地位。屌丝逆袭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如此地离奇,如此地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后面的故事。
2018年的时候,日本电视台再次访问了田中耕一,此时的田中耕一已经头发花白,但眼神多了睿智,从容,坚定,自信。
他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意外得奖手足无措的屌丝青年了。原来这消失的十六年里,田中耕一在一直学习和精进自己。他将全部心血投在了检测疾病技术领域,他用十六年的时间在血液检测敏感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诺奖成了田中耕一奋发的起点。田中耕一是普通人,不是天才。诺奖让他站在了绝大多数天才需要仰望的高度,但也让他高处不胜寒。所以,他选择了华丽转身,潜心学习和研究,填补自己知识和学养的空白和盲区。最终,破茧成蝶,让世人刮目相看:我配得上诺奖给我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不管是“三无”人员塔琳·考里科,还是小职员田中耕一,他们都曾遭遇命运的捉弄。但他们有一点让人敬佩:无论面临怎样的挫折,他们都没有放弃,并且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坚忍不拔,义无反顾。
当你全副身心专注于一件事,并为之付出全部的热爱和执着时,幸运女神就会来敲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