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很多人都在关注诺贝尔奖,不过就在一个月前还有一个「搞笑诺贝尔奖」。简单来说就是一群科学家整活评选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成果。
其中「搞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篇发表在《认知》(Cognition)上的研究,为什么法律文件让人难以读懂。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在安装手机app时,都会在弹出用户协议后直接点击「同意」,而不是真的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里面究竟写了些什么。
上面的文字虽然每个都认识,但码在一起看,跟象形文字石板好像也没什么区别。
造成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文件在文字中插入了很多长段的术语定义,使得内容让人难以理解。
这就有点像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碰到的长难句,通过语句的多层嵌套、或者干脆插很多个括号解释,来将尽可能多的内容压缩在一句话内。
这么做虽然篇幅看起来是小了,但却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负担。
其实哪怕我们只是把嵌套的内容,提出来单独再列一个句子,看上去也会比原来的句式好接受的多。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可能是受到高考影响,以前我写作文很喜欢用长难句。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在高考作文里你必须要「炫技」,要展现出你对文字表达的驾驭能力。
简单句大家都会写,但如果你能写长难句,那么至少表面看上去,就能显得你水平高。
但后来上大学时,我反而因为用了太多长难句被导师批评,说我写得太复杂、看不懂、不如试一下简单句。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过了高考后,长难句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炫耀自己能「组装出」多么复杂的句式,而是更清晰地表达出我们要说的内容。
长难句会增加读者或听众的理解负担,虽然看上去很厉害,但完全不利于信息的传播,除非,作者本身就不想让别人听懂自己在说什么。
把长难句拆分成多个简单句一点都不会影响内容的完整度和准确度,所以如果你平常需要大量的文字沟通,不妨也从多试试简单句做起。
参考文献:
Martínez, E., Mollica, F., & Gibson, E. (2022). Poor writing, not specialized concepts, drives processing difficulty in legal language. Cognition, 224, 10507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