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第一章有语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意思是说,上到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假如这个根本被扰乱了,那么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国家、天下,都不可能治理得好。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本身也是修身的一部分,修身是为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
然而,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觉得学习是为了求生存,其实生活得更好只是学习的副产品,学习首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修炼自己,而后才能谈及其他。
修身当从格物开始,就是认识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龙场悟道,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是先跑去“格竹子”,通过格竹子来体验竹子、认识竹子。朱熹那时候的格物致知,物即理,格通一物,即通一理,日格一物,格多了,就万物贯通了。格物致知,通过格通物掌握其中的理,最后大彻大悟。
修身需要致知,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格物是从物质世界去观察、认识、思考、升华,致知则是学习人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学习天文地理、数理化学,博览群书,通达古今,这对于修身是必不可少的。
修身必须诚意,就是要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人们最见不得虚伪,虚伪的人骗别人的同时其实也骗了自己,还有什么修身可言?所以,修身必须诚心诚意。
修身还必须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正心则不会有邪念,即使有,也要通过修行让自己的邪念越来越少,最后彻底消灭邪念,这便是一个正心的过程。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圣人如此,而况常人乎?修身养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必心浮气躁,而是要平心静气,更要养浩然之气。
修身,不在明天,更不在昨天,而是在今天,在当下,在每时每刻,心悬明镜,时时照照自己、检视自己、叩问自己,是否做到物格、知致、意诚、心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