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昭君:今天是写作的第2010天。
今天继续分享《伊索寓言》这本书的读书心得。
昨天着重谈到了《伊索寓言》成书背景和文学成就,这《伊索寓言》由于故事太生动了,想象力又很丰富,它将思想性、艺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体,又非常富含哲理,所以深受我们大家的喜爱。
作为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着力表现在内涵的讽喻和教训,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对孩子们的成长还有行为处事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故事中,它运用的比喻、拟人的这些修辞手法,也让故事特别特别地生动具体,意趣横生。
首先是最基础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简单地说就是把生物还有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赋予人的思想和感情。
在《农夫与蛇》《夜莺和燕子》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眼看自己的一斧子落了空,农夫心里十分害怕,唯恐蛇为报一斧之仇,把他也咬死了,于是便试图与蛇讲和。不料蛇回答说:我一见那块被劈成两半的石头,你一见那座埋葬你儿子的坟,你我之间就再也谈不上有什么好感了。”
蛇是不是特别的明智磊落啊?还有一段,燕子劝夜莺学它,在屋檐下栖身,和人类做邻居。夜莺回答说,不,谢谢你,我可不愿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实在太痛苦了。燕子劝一个喜欢在夜晚唱歌的夜莺,住到人类的屋檐下,难怪夜莺说自己很痛苦。
我们发现,寓言故事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喜欢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亲切可爱,而憎恨的事物也会呈现出丑态百出的原形毕露。作者赋予了蛇、燕子、夜莺等等人物性格的特点,把它们之间的交流定义和人类一样,就能够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了,从而就减少了阅读上的障碍。
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道,“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美丽和柔情。将你的爱情,用它亘古不变的大地和天空,默默地回报着你,静静地承诺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
这段对撒哈拉沙漠的描绘,也全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读起来非常地亲切感人。这里的沙漠就像是一位温和的、包容万物的柔情女性,把真挚的感情倾诉得更加直接。
还有一个修辞手法,比喻,又叫打比方。在心理联想的基础上,抓住并利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展现、诠释、描绘相关的事物。比方说在《狐狸和面具》这个故事里,原文中提到狐狸潜入了一个演员的住所,在衣柜里四处翻腾,最后找到一副大大的十分中看的魔怪面具,他把面具拿起来端详了一番,不禁感叹道,哎呀,多好的脑壳呀!偏偏没长脑子,太可惜了。狐狸能够像人一样翻找衣柜,拿着面具端详,还会唉声叹气地说话,就已经做到拟人的状态了,是标准的拟人修辞手法。
与此相关的同类内容都按照拟人处理啊,此后不再赘述。另外,这一句中也包含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比喻修辞。这里的比喻从狐狸的嘴巴里说出来,少见多怪的狐狸把“面具”比作了“脑壳”,以为它没脑子,殊不知它就是一个面具,这里的比喻就把狐狸的妄自尊大、指点江山的真面目侧面展现了出来,也警醒着世人应该谨言慎行、谦虚行事、谦虚做人。
还有一个寓言文体中的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叫做排比。官方意思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这些词语、句子成串地排列出来这种修辞手法,形成一个完全的整体,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这个排比的修辞功能我们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又相同,所以就有列举和强化的性质,可以拓展深化文意。
《发现金狮子的人》《马 牛 狗和人》这几个故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排比句,“运气啊运气,你真令人捉摸不透!你既然给了我,偏偏又不让我拿到手。可叹金子宝贝没给我丝毫乐趣!可叹神的恩惠反倒成了祸害!即使我把它拿走了又怎么样呢?我该如何利用它呢?我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啊,有了!”
结果,在宙斯原来分配给人的岁月里,人纯洁而善良,继续活到马给的年岁,人就信口开河,高傲自大,活到牛给的年岁,人就俯首帖耳,埋头干活。可是活到狗给的年岁, 人又变得牢骚满腹,动辄发怒了。
《发现金狮子的人》中,发现金狮子却不会利用金狮子的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词,“我把它拿走了又怎么样呢?我该如何利用它呢?我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三个连续反问句,就呈现出这个人的不知所措,以及犹豫纠结,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马 牛 狗和人》这个故事中的排比,是把人类的年龄和几种不同的动物划分在一起来进行强调,直接展现出了人类的贪婪,也便于读者对比分析,体悟人生道理。
《伊索寓言》本来就坚持着简洁明快的文风,力图用最短的篇幅讲明白一个生活道理,而这些修辞的使用大大丰富了文字的内涵,让文字更加地具体和生动,让文章条理清晰、气势更加磅礴。这就是原文的魅力。
我们也可以循序渐进,一开始让小朋友选择一些无障碍阅读的版本,熟悉整个《伊索寓言》的故事框架,故事体系,在引导兴趣后逐渐深入购买原著的通译、非改写删节版。这样就能具体清晰地感受到原文完整版的修辞手法,以及西方文学对于环境氛围渲染的描述手法,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昨天分享了狐狸,今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其他几种高频次出现的动物形象的具体内涵。
中国人一提到“羊”,往往想到替罪羊、代罪羔羊。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也将不敢反抗侵略者的普通平民们囚禁在小羊圈胡同中,足可见,羊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逆来顺受的动物。在《伊索寓言》中也同样如此,羊的周围环伺着无数的强敌,一切捕食者都视这些羊为首要的目标,而羊的单独行动往往就是悲剧出现的原因。有的时候被狼吃了,有的时候被狐狸咬死了,还有被狮子吃得只剩下骨头。
羊是弱者的代表,象征着社会生活中最底层的百姓,他们从来不奢求什么,只求安稳、平静的生活,但就是这种人畜无害的存在才最容易被剥削,最终就倒在敌人的爪牙下,尸骨无存。羊的存在隐喻的是社会上依然蔓延着不平等,滋生着腐败与压迫。弱者的平等权利根本就无从保障。
驴在《伊索寓言》中出现的频次也非常高,但它的行为却和聪明狡诈的狐狸完全相反。驴子是愚蠢、不切实际的代名词,它的表现大概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目光短浅,找不清自己的正确位置,总是做同一件事情,简单重复的事情,还特别容易被骗。故事中的狐狸就不止一次地把驴当成牺牲品,献给其他强大凶猛的动物。
还有一个故事叫《运神像的驴》。这个故事里的驴愚蠢得把人们对于神像的膜拜当成人们对自己的膜拜。《驴和赶驴人》这个故事中,愚蠢的驴因为爬坡的疲惫,选择了一劳永逸,顺着下坡路直接跳下悬崖,丢了性命。
另外,驴还有自作聪明的时候,披着狮子皮的驴,希望自己能像狮子一样强大,不用天天干活,还能让其他动物对自己尊敬有加。然而,正当它洋洋得意的时候,却被主人给认出来了,糟了一通毒打。不切实际的想法到最后,也只能是幻想。
驴象征的就是生活中那些不肯努力的人,想得到,不肯付出,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一切都靠空想,最终将一事无成。
狮子,是强者的代表,有着万兽之王的美誉。除了人类之外,狮子几乎就没天敌啦。它是动物中最强者。兔子曾经在百兽大会上慷慨演说,强调一切动物应当平等。狮子做出了回答,嗯,你们演说得倒是很对,只是你们没有像我们这样尖锐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经过这一番回答,所有的动物都明白了,所谓的平等在强大的暴力面前就只是一纸空谈。在《伊索寓言》中,狮子也会无差别地攻击,吃掉鹿、狐狸、驴、羊,这些比他弱小的动物。狮子的形象就象征着霸道、蛮横的强权势力,它们对待弱者的时候毫不留情,但在面对强大的人类或者是人类设下的陷阱的时候,狮子表现得就手足无措啦,只能哀嚎投降。代表着强权势力、欺软怕硬、色令内茬的本质。
《伊索寓言》用一个又一个巧妙精彩的故事,映射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当然,寓言最大的价值可不只是作为孩子们的教育工具,也不是直接了当的告诉大家,所谓的真理是什么,而是在于通过这些简单的、具体的,甚至有点夸张可笑的事例,让人们记住,然后去思考。看到过去发生过的,现在正在发生着的,以及将来可能还会发生的一切,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充满智慧地善良、勇敢的活下去。
或许这就是寓言真正的意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