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一门技能的话,谁最先撑握了方法领会了技巧,谁就很容易从中胜出,成为人们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书本,同样的时间,有的同学就很快能撑握,有的总是入不了门,进步不大。
我想是方法上,理解学习的角度上出现了问题。当然除了有病症以外,比如阅读障碍症之类。就是真正不想学,没有学习意愿的人。就如人们常说的“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否则只要意愿学习,学不好定是方法技巧上出了问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谁能胜出真的是要些技巧和方法。
看到学霸们的分享,各有各的招式,各有各的方法,杀猪杀屁眼各有各的一套。但总结下来,学霸有学霸的特征。
首先,最基本的想学好的意愿是强烈的,态度是端正的。
其次,他们绝不会不拘一格,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大肆索取。
因为他们知道,老师的方法考虑针对的是全班甚至于全级参差不齐的学生,目标是照顾中下等学生,中下学生上来后,整体成绩才会上来。而不是针对好的学生。
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很好,人很聪明。之所以退学是因为他不喜欢学校的按部就班,他觉得老师思想保守、迂腐。也许这就是学霸的看法。
在他们看来,学什么进步最快?学什么最不浪费时间?如何做才会让知识形成长期记忆,而不是学了、懂了、最后忘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思考学习的方向。
学什么进步最快呢?
如果每一次测试中,100分的试卷,有70%会做,30%不会做。那么,学习哪一部分进步最快呢?
很显然,学习30%中的知识进步最快。学会1%就进步1%,学会10%就进步10%学会30%就进步30%,学了多少就进步多少。这才是实打实的、看得见的进步。
如果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自己不会的。就保证了每次学都在进步,每天学每天都进步。
但如果每天都在学会的知识,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没有进步。这就陷入了“假努力”学说。
哪如何找出自己不会的问题呢?得找出这些不会知识点,才能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进步。
平时的测试中做错的和模棱两可的部分;额外练习中错误的部分。练习越多,发现错误的面就越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发现错误面,基础知识是不可忽略的部分。
如果基础知识都不懂,不会做的肯定会多。例如,四年级的学生来做五年级的题目,大概率不会做的较多,错题面会到90%以上。
所以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和练习多少,决定你错题面的百分比。它是每天进步的、成长的度量值。
这时新问题又出来了,每天六七科都有作业、学案,这么多作业、学案,哪有时间去做额外的练习呢?
我认为这不是个问题。首先,作业就是检查基础知识的撑握程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只是注意:对于看一眼题就有思路解决的作业,以及额外自寻的练习,没有必要花时间,如果真要去做,就是浪费时间。但一眼过后不会做的,就是学习的和进步的重点,千万不能放过。
其次,学案是对新知识的预习,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是最好的预习方式。因为是新知识,肯定不会做,这也是学习进步的重点。一定认真完成,完成等于进步,达到每天进步的目标。
额外练习如果有时间的情况下增加练习,比如周末,寒暑假期。如果没有,每学期都会有总复习,中考、高考前都有大量刻意练习时间。
总之,发现不会的,学习不会的,才会有进步可言。一切为进步铺垫,达到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目标。
学什么最不浪费时间?
上个问题中提到过,学习已经学会东西,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没有进步。反之,学习不会的知识,学会了,取得了进步,最不浪费时间。
注意是学会了,取得了进步。鉴于知识的无涯,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高难题,专牛角,这不是好的选择,反而是浪费时间。
因为人生中没有这么多难题,即便是高尖的创新与发现,也只是在规律的实验中普通思维的跨界连接,从而解决某类问题。
学了、懂了、忘了,最后考试时一无所获,也是最大的浪费时间。这就是下面的问题。
如何做才会让知识形成长期记忆,而不是学了、懂了、最后忘了?
大脑的工作原理:进入大脑的东西,它都会给你一个瞬间记忆,或3秒或5秒。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它都给你储存起来,如果都储存,人生几十年的东西太多太多,容量根本不够。于是产生一个机制,重要的东西是人们常用的,只要经过多次使,多次提取的大脑就给你储存起来。否则随着时间的拉长,不用或不常用的知识大脑会把它们遗忘掉。
这就告诉我们,每学一个知识点,记住学一遍两遍三遍都不可能是你的;理解不等于会做,会做此不等于会做彼,现在会做不等于以后会做。
所有进步都要周期性的安排时间复习,根据艾宾浩斯记忆原理,达到八个周期,才会使其成为长期记忆。否则学了就忘于没学。
把每次学会的东西做到长期拥有,需要间断的定期回忆提取,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因此,随时跳出学习,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快速进,找出自己的差距,在同学中的位置,然后找方法改变并坚持行动,相信会有快速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