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起后天在我们临清开《父母智慧》课程,想让妈妈去复训,于是就先给妈妈打了个电话。
“妈妈后天在临清开父母智慧,你去复训吧?”
“要钱吗?”
“不要钱。”(实际上需要交300元复训费。)
“跟原来讲的课一样吗?还是那个老师吗?”
“不是那个老师了,虽然课程框架一样,但每个老师讲的都不一样,而且参加的人员也不一样,还是在家门口,不用出去,多好呀,去吧。”
“那好吧。”
做完妈妈的思想工作,于是给聊城秀娟院长打电话,问还能不能给妈妈报上名(因为这次报父母智慧的人太多了,前段时间在群里秀娟院长已经发布了截止报名的信息)?秀娟院长一开始说,人已经太多了,会场有点小,很多找她报名的家人她都拒绝了,后来秀娟院长说,如果你能来当助教,也可以带着妈妈,说缺像我这样的助教(能感受到秀娟院长对我的支持力还是非常认可的)。
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就发现自己处于纠结、矛盾的状态里,本来我的计划是星期五去昌乐接儿子,星期六单位比较忙去上班,星期天下午参加李克富老师的研修班,这样一来,我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我发现自己处于了双趋冲突之中,既想让妈妈去复训父母智慧,又想让自己的原计划照常进行,所以此刻我正体验着压力。
我们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里。为此,我们随时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互不相容的,甚至争锋相对的事物,心理作为现实的反应,便把它们引入我们的脑海,在我们的内部世界形成动机冲突、目的冲突,以致在我们心里形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无法选择的心态。当一个人处于此种境遇时,便会体验到苦恼和焦躁不安,这时我们就体验着压力。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种相互排斥的事物,接触这些事物的人,便能体验到多少种内心冲突。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和后来的心理学家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如下4类:
1.双趋冲突。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有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时,如中国俗话所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出现时,人的内心便形成了双趋冲突的局面。
2.趋避冲突。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该目标却有极大危险,这是便进入了趋避冲突的境界。例如,一个人想结婚,但结婚必然要承担种种责任,并且失去某些自由,所以,一个人在结婚前总有一番心理冲突。
3.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例如,处在腹背受敌的情景时,又如,下岗必然失去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人们遇到这种情景,往往长期不能决策,最后“听天由命”,陷入被动境地。
4.双重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当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趋避冲突中。例如,一个工作机会工资较高,却没有发展前途;另一个工作机会工资不太高,却有发展前途。当一个人面临这种情况时,不论选择哪个工作都有利有弊,于是就会出现双重趋避冲突,体验到双重趋避冲突的压力。
中午吃饭时和老公商量,看看能不能他自己开车接孩子或者是跟随大巴车去接孩子,向他诉说了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矛盾,同时向他表达了,心疼他自己开车的辛苦。期间还和老公探讨我为什么愿意让妈妈去复训?(1.因为离家近;2.想让妈妈多进入课程,多体验;3.想让妈妈有所改变)我让妈妈复训父母课程为了什么?(想让妈妈后半生过得轻松、愉快)
下午又接到了妈妈的电话。
“妮儿,你给我报名了吗?”
“还没有呢。”
“那正好,就别报了,你爸不愿意让我去参加,我就不去了。”
“哦,好吧。”
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终于不再纠结,不再矛盾,安安心心的按照自己原有的计划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