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进大学,还是父母支援money,他们一次性给我半年花费,随我任意使用,这里面包括学费这个大头。本着省吃俭用的原则,其实我也不想前两月过得像个大爷,后两月活得是个乞丐,于是开始记账,看看每个月哪些可以省,还有多少可以花。毕竟花光再问父母拿,我觉得特不好意思。
结果这习惯一保持,到现在也快十个年头了(暴露年龄了啊)。说起来早期我是用笔和纸记录,所以只看下总花费,和几个花钱特多的项目就差不多了。后面用excel记录,然后某天闲的没事,数据透视了一下,把这几年的林林总总一归类,数据还是很触目惊心的!先按下不表。
透视后发现了记账过程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即类目划分不清晰,导致数据分析不太准。
1、先看下我早期的记账类目:
早期类目分的还挺细,比如光吃饭就分为早中晚,还有什么考试费,档案袋费是什么鬼。看来当时考试真不是一般的多。消费大方向按渠道分,比如超市、淘宝等。那时候租房,布置房间,也是一笔开销。矫正牙齿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用这个表头也记录了好几个月,也算比较符合当时的一个生活状态。
但之后就觉得记录起来不方便,有些项目其实相互覆盖,有些不需要分的很细,有些也可以取消。
2、实施改版,并且定时调整,最后出来的分类还算满意:
改版类目以这两版作对比来说下为了数据更准确,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问下自己,分析数据是为了什么?我主要是为了了解每个月在哪些类目上花费多少,以便下月进行调整。所以
1)月份日期必须有,方便后面做透视表分析;
2)项目大类变更为“衣、食、住、行、娱”,再分别定细项。
2-1)先看食。
吃饭不分成早中晚了,其实没必要分的这么细,难道早饭吃得多下个月还控制吃早饭的花费?记得要死要活的,结果吃力不讨好。改成在饮食类目下的外出吃饭和自己烧饭,以及水果、牛奶等零食。因为外出吃饭和自己烧饭这两项可以有一个鲜明的费用对比,决定了每个月有几次允许自己在外面浪啊!保留水果和牛奶是因为这两项几乎每天都吃,零食不太爱吃,不过为了方便记录还是加上了。
2-2)再看衣,(这里理解为平时的一些消费,衣服包包是大头。)
从简单的超市、淘宝这种渠道分类,改成衣服、鞋包、化妆品、日用。
为啥这么改呢,比如超市买了200元东西,里面可能包含水果、锅碗等,如果统一记录在超市类目里200元,月底分析时,早就忘了这200是干嘛花了,只知道去了超市几次,花了多少钱,并没有对花钱的类目做出分析,等于白记。不管是超市还是淘宝这些渠道,买的啥就记录啥。增加了化妆品项目,之前大学用的大宝(糙女汉子),年龄大了就扛不住,一层层往脸上抹才安心,钱也唰唰往上涨。
衣服这个类目仔细分析下还挺好玩的,买的时候没感觉,回头分析一下一年下来,夏、春秋、冬,月均买了多少钱的衣服,以及对几年时间做个同比,大概能知道自己的消费水准了。
2-3)再看住、行。
房租里涵盖了水电费、物业费、网费等,分的细的旁友可以继续细化。我的行就是简单的出行老三样:地铁、公交和出租。(PS:现在滴滴和Uber的费用涨的可真快,5公里内居然还是打的划算了。)
2-4)最后是娱乐。
我的也比较简单,通讯也放在娱乐中了,其他就以电影居多,如果有其他娱乐就加个批注,比如健身,一笔出去能用一年半载的,就不另加类目了;旅游的money有单独另一个表格,涵盖食住行的。比如三亚游sheet表、日本游sheet表。
2-5)收入从单一的兼职费、工资,开始增加理财等一些其他收入了(总算有点闲钱了)。也算是对日常花费的一种约束吧,一想到我要是省了这笔钱,而是放到理财里,我有多少多少(实际才几毛钱而已),本着一元也是钱的想法,当然要省啊。
总结下,个人生活习惯影响着记账类目,项目分类简单明确不重复,也不用过于细致。在记账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分类。
希望大家都年年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