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书之后,感触颇多。它让我想起一段被支配的时光,手上仿佛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周而复始的忙碌,那些琐碎的、繁杂的工作一件件涌上来,让人感觉自己就像被蛛网捕获的虫豸,眼看着蛛丝一道道缠绕在身上,挣扎无果之下,只能等待最终审判的降临。那么究竟是如何陷入忙碌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程序员,俗称码农,我们姑且称之为小A。小A的工作说复杂其实也简单,主要是需求开发任务,每个需求开发完成之后需要提交给测试人员进行测试,也就是对成果物进行质量检测,如果测试发现有BUG(质量问题)则会要求小A进行修复,如此往复直到发现不了问题为止。而小A将任务提交质检之后,通常就会马上开始下一个需求的开发。在这期间往往还会参杂很多零碎的小任务需要处理,这些小任务往往需要占用的时间不多,短的半天,长的也不过1、2天。同时,每个月会有一个固定的deadline,在这一天需要将上个月约定好的一些需求任务提交上线,并且对开发成果物进行最后一次质量检测。听起来还好是不是?然而一旦某些任务在deadline当天突然发现重大质量问题,或者某些需求开发任务要求提前进入deadline、领导又给安排了临时的小任务要求在短期内完成...诸如此类,尤其是当这些事情还碰巧一起爆发的时候,小A就会不知所措的看着手上一堆待处理的事情,因为每一个看上去都那么紧急。当小A好不容易将这些事情处理好之后,就会发现,原本的开发任务因此而被耽搁了大量的时间,马上就要接近deadline,匆忙完成开发,然而由于时间紧,导致质量不佳,于是在deadline再次暴露出问题,如此往复...
接下来,我们就故事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小A最初在拿到任务的时候,此时距离deadline还早,干活的时候自然是悠哉游哉不紧不慢的,时不时出去走走、上个厕所、抽个烟,或者跟其他人瞎扯闲聊,有其他临时任务被安排过来的时候也无所谓,这就是所谓的余闲,所谓的拖延症,往往都是因为有着时间上的余闲,导致人们把时间浪费在其他无谓的事情上。
接下来,随着deadline的接近,时间逐渐变的稀缺,于是开始越来越专注,专注带来效率的提升,总是能赶在deadline之前完成任务,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为专注于完成任务,导致很多细节被忽略,质量不过关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时候往往离deadline已经很近了,时间愈发稀缺,再次犯错可能弥补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再顾不上喝水、饭也不吃了,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修复问题,最终赶在deadline之前通过质量检测,然而由于质检的时间不足,可能导致提交上线之后还存在隐藏的问题,一不小心就会在某一天爆发,然后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弥补。
同样是一个小时,放在余闲的时候,可能根本不在乎,而一旦到了稀缺的时候,却好像救命稻草,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要计较。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使用“比率”在进行计算,在余闲的时候,一个小时可能占不到百分之一,而一旦进入到稀缺阶段,这一个小时则可能代表着剩余的时间的二分之一。同样的时间,余闲时的浪费与稀缺阶段的计较,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我们在时间的利用上是如此的不理性。
稀缺,带来专注,带来效率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会导致我们变得鼠目寸光,只能看见眼前的东西,忽略很多其他的东西,而这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弥补,一旦进入稀缺状态,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要怎么摆脱稀缺状态呢?
首先,在最初的余闲阶段,就应该摆正心态,重视每一个小时。要想清楚你浪费的每一个小时,都可能在后续的日子里加倍的付出。其次,提前评估自己需要的时间,将任务细化,并且明确每一天的完成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预留一定的“冲减带”,这样,即便发生“黑天鹅”,在“冲减带”的缓冲作用下也能平稳度过。稀缺会放大错误的后果,而有了“冲减带”,则可以将犯错后的损失降低。如果已经进入到稀缺状态,则需要我们先解放自己的大脑,对当前手上的所有任务进行梳理,对于一些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进行滞后处理,或者移交给其他人处理。这样至少可以专注在少量的事情上,减少内部干扰,同时给自己挪出更多的时间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
这本书的内容,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能有所应用,财务的稀缺、时间的稀缺、资源的稀缺等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性的面对余闲阶段,避免由此带来的浪费,同时,进入稀缺之后,不要忙于应对眼前,先解放自己的大脑,逃离稀缺的心态,主动放弃一些不重要的,避免陷入稀缺的恶性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