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你好。
我是爱读书也爱带你一起读书的阿泠,一个下午茶的时间读完一本书,其实是一件轻松又愉快的事。我会把一本书精读过后,提炼出最最精华的部分,乘着午后的阳光,和你一起分享。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午茶时光~嗯,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当然要诚意满满地奉上最近一年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快速阅读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篇是完整的精读分享,方便大家收藏回顾~
如果觉得字数太多读起来很累,推荐你点击下方链接分开阅读,每天学一点,更轻松哦~
全文分解:
Part 1 快速导读:“从一页读五分钟到一年读700本。”
关于读书这件事,看看下面的几种情况有没有你:
“我愿意读书,可是阅读的速度很慢,还经常一页读完就忘了讲什么还要再回去重新读!”
“我也想读书啊,可总是没有时间......”
“好像是一件劳神费力又枯燥的事,同样是学习,还不如看看短视频或订阅号来的快。”
“真的羡慕死那些一个月读完好几本书的人,可我总是做不到!”
......
本书的作者,印南敦史老师,曾经也有上述的苦恼,甚至“一页书要读五分钟”。然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书评人,为《生活骇客》、《新闻周刊》等多家网站撰稿,每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
对于这巨大的量变和质变,老师在本书的开篇,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阅读理念的转变,阅读量减少的原因,阅读方法的选择。
一、改变关于阅读行为的理念。
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们都有着非常牢固的先入之见。改变理念之后,读书会变得轻松愉快。几乎再也不会有,得费力努力读书的感觉。
极力想分享这本书给大家的原因也在于此:同样是快速阅读,这本书完全不涉及“阅读技巧、眼动训练、快速翻页“等速读术。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令人愉悦的读书方法,在这本书的第二篇精读里会为大家详细解读。
二、阅读量减少,的极其单纯的原因。
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因为智能手机。自从智能手机有了登陆社交网站以及上网阅读新闻的功能,很多人的阅读方式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海量信息如洪水般涌现,如果依旧使用传统的逐字阅读法,必定捉襟见肘。因此,在有意无意之中,大部分人都在这几年养成了粗略阅读的习惯。认为自己阅读量减少的,读不进去书的人,就是将这种新式阅读与传统阅读严格区分了开来。
我们的头脑已经逐步适应了新式阅读的方法,但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贯彻传统阅读的方法,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特别是一直以来,力求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爱书之人,会更加觉得读书是件辛苦劳神之事......
过犹不及,不要让自己被固有的想法束缚,其实并不是人们的阅读量减少了,而是现代化的世界呈献给我们的信息量增加了。所以更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三、哪种阅读方法是上佳选择?
以我本人为例,每年阅读700本的读书生活,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年,累计阅读量达7000本,想到“我将读到7000本书”,你会感到欣喜激动吗?
如果你感到了一丝欣喜,或者产生了一些兴趣,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懂得读书的乐趣,却不满意自己目前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人的,我将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观点和方法。
别说7000本了,1000本我都要上天了~那么,怀着激动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Part 2 想学快,要先知道为什么慢!
第一章 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
1、阅读速度缓慢的人,普遍执着于一个问题。
读书该仔细到什么程度?
即使放慢了速度,非常仔细地阅读,也并不意味着能够牢记书中的内容。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话虽如此,你也不必灰心丧气。“没有记住大部分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意味着“记住的内容都是对自己有益的精华”。
这一部分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通读一本书的意义就在于邂逅这些部分。
如果你一定要纠结读过一遍就把一本书原原本本地记住,那么你的阅读速度必然是无比慢,并且没效率的!
2、从“复制100%”,到“邂逅1%”。
“读书,就是将其忠实地复制在自己的头脑之中。”
如果被这样的想法束缚,读书就永远只是一个“记忆书本内容、避免遗忘”的过程。
但是,(很遗憾)我们原本以为通过仔细阅读就能够记住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甚至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往往就会淡出我们的记忆。因此,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把全部内容装进脑子里”,那么读书就会变成一件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请回顾一下你自己的阅读经历。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给我们带来巨大影响的书籍,我们真的牢牢记住其中的内容了吗?能够留在记忆中的,至多一两句话。或者,更常见的情况是:“想不起来具体写了什么,只记得‘这是一本好书
由此可知,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并非“阅读速度慢”,而是被“仔细阅读”的念头所束缚
这就是本书观点的基础――读书理念。
这一段摘录的很长,因为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第一章乃至全书的核心观点。其实简单想想就很好理解,我们读一本书,小说也好,工具类书籍也好,目的并不是把书中的每一页都背下来,而是从中收获感悟也好,快乐也好,新的能力也好,我们要的是书籍带给我们什么,而不是我们把这本书背下多少。人的头脑都是有限的,那么哪怕每本书我们就get到那1%,那么积少成多,总有一天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3、流水式阅读——像欣赏音乐一样读书
流水式,源于英语单词flow,意为流动,简而言之,流水式阅读指的是这样一种读书方法,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此处作者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读书就像听音乐一样。在我们听音乐的时候,音乐从我们的耳朵和心灵流过,不那么合胃口的音乐可能就静静流过了,然而一旦有触碰我们心弦的音乐,我们会马上注意到,甚至会再听一遍再听n遍乃至单曲循环。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beat,不感兴趣或意义不大的部分,就让它流过或者快进;有意义的地方我们可以慢放或replay,甚至很轻松地记住它。
Part 3 “没时间”还“总是忘”,是你吗?
第二章 为什么没有阅读时间?三步养成阅读习惯。
直截了当地说,“想读书,却难以实现”的人,其实就是没能将读书融入生活规律。也就是说,读书并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一: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
固定时间段和情境,让读书融入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一开始觉得困难,每天读10分钟也好,等习惯形成再调整时间。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二: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作者将书分成了三类:
1、不必读的书。指的是对自己无意义或者帮助不大的书
2、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包括内容性较强的,想要慢慢品读的书。包括小说、随笔、诗歌散文、漫画、绘本之类的书籍。
3、可以快速阅读的书。除了上面两类的书。
养成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切实的进展。这种已读书目不断积累的感觉,是养成阅读习惯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三: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
尽可能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每天让不同书籍的内容流过自己的脑海、内心,是流水式阅读的基本模式。
这么做是为了避免长时间读一本书带来的厌倦感,一旦产生厌倦感就会很难继续读下去。
第三章 为什么读后会忘记?四步让你过目不忘。
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呼吸式阅读”。把读书时吸收知识的状态比作吸气,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吸气,一定会很憋闷痛苦。读书也是如此,需要适当地“呼气”——写作。所以读写是相辅相成的。
别怕,这里的写作,并不是要大家去写书评或者读后感,它指的其实是“摘录”。
与其仔细品读,不如将文字摘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够细细品味,也不易忘记。或者退一步说,因为我们进行了摘录,遗忘又何妨?
下面就是摘录的具体方法:
呼吸式阅读的步骤一:“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让阅读的内容流进脑海,同时在头脑之外的地方进行记录,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视觉上的信息采集,还亲自将信息进行了重组,有了这一步,较之单纯的通读或单调的仔细阅读,阅读效果是显然不同的。
最好不要原封不动的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呼吸式阅读的步骤二:“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
读完整本书后,在自己的“一行采集”中,找出一眼相中的最钟爱的一行,并作出标记。这就是只属于你和这本书的“一行精华”。如果我们像寻宝一样带着找寻“一行精华”的想法上路,那整个读书的过程就是一场奇妙地探险,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枯燥!
呼吸式阅读的步骤三:“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为“一行精华”写下一句感想,这就是一行评论。
“为什么会对这一行文字产生共鸣呢?”从这个角度记录下来即可。
仅凭一行感想,唤醒一册记忆。
刚读完一本书时,一定会记得这本书中精彩的地方。可是随着读书数量越来越多,可能以前读过的、感动过的内容就出现了遗忘。这时,我们只需扫一眼“一行评论”,当时读书的感觉就跃然纸上了。
我们需要在记录“一行采集”的笔记本之外,再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先记下日期、书名、作者,然后摘抄“一行精华”,在此之后,再用30~40字左右的篇幅,写下“一行评论”。
呼吸式阅读的步骤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为了再次确认我们积累的阅读成果,建议大家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
在12本中选出最精彩的一本,年终再选出“最佳的最佳”。
不要忘记曾经读过的书带给我们的感动,也以此来了解自己的读书偏好。
Part 4 不做无用功——快速获取书中你最需要的部分!
第四章 流水式阅读也有规则。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一:书籍最初部分的阅读方式可决定阅读速度的90%。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序言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本书。
通过目录,即可选出自己需要阅读的章节。
阅读目录,还可以把握全书的整体框架和论述的推进过程。
通过目录就可以跳过一些不重要的章节~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二:为什么仅需5行就能对内容心知肚明?
一本书的正文结构一般是按照章、节、段来划分,通过目录如果对某一章(节)无法做出是否需要阅读的判断,可以通过阅读这一部分的前五行和后五行来跳读。一般来说,工具类和商务类书籍每一部分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影响理解的。如果发现这样做理解上不连贯了,那就回头再把中间的部分读一下。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三:发现需要细读内容的简单方法。
当你选择读一本书,你一定对它有某种期待。比如读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可能是想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或通过合理规划让时间更富裕,那在读书的时候,就可以启用“关键词搜索阅读法”,搜寻跟“时间”有关的字眼,会让你想要的东西跟迅速地跃然纸上。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四:随时换挡,缓急有度。
就像看综艺节目,有趣的地方就认真看看,自己不感兴趣的人出现了就可以快进。读书的速度也是可以这样调节的!
第五章 如何与书籍相遇,又如何区分它们?
选择书籍篇:
1、制定一周阅读计划,一日一本,视同等闲。
作者此处给出的建议是一周读六本书,每天一本,余下的那一天,用来制定下周的读书计划。(如果能做到这样当然最好,但是像阿泠这种懒到变形的人,一天一本是绝对读不完的,所以这个计划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来设置就好~)
2、打破兴趣壁垒,增加喜欢的书籍。
选择一两本不太想读的书,才能触类旁通。
3、如何正确阅读不能快读的书籍。
在每周做计划的时候,给不能速读的书一点时间~或者与一周的六本书并行阅读。
获取书籍篇:
获取书籍的来源,要不拘一格。
包括图书馆、二手书店、实体店。
管理书籍篇:
1、热爱读书之人,方能与书籍圆满告别。
读过的书要定期整理,放不下的时候不存储,选择流动给需要它的人。和不需要的书告别,才能重整旗鼓去迎接更适合自己的。
2、可以处理的书籍的判定方法。
首先,将所有的书排列在书架上。竖立排列,露出书名。
然后按照出版日期从旧到新排列。
之后,就会自然发现不需要的书。
3、让书架成为自己的镜子。
每三个月整理书架:
理由1:最近三个月读的书里也会有不需要的书籍
理由2:三个月前的新书,已经不是新书了
理由3:过去保留的书籍,现在不一定还需要保留
通过不能丢弃的书,认识真正的自我。
Part 5 愿你能读书万卷,也能不忘始终
第六章 大量阅读实现之后的体会。
为了让大家相信,每个人都能实现速读,作者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在他小学四年级时,一次骑自行车发生意外,撞到了头,昏迷了3个多星期,连医生也说99%醒不过来了。所以当他奇迹般地醒来后,潜意识就一直觉得自己头摔坏了,认为自己阅读和理解能力会比常人差。但是事实证明,即便是作者这种发生过重大意外的宝宝都能在阅读上收获成功,所以我们都应该更加相信自己也能做得到。
然后又总结了自己的两点体会:
书并非非读不可,因此阅读生活应该是快乐的
“为提高修养而读书?” 这是个无聊的命题!
后记 十年之后,7000本书的世界在向你招手。
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个观点:不忘初心。
无论5年也好,10年也好,我们读了几千本书也好,都希望大家能够保持“13岁”时那种读书的心境——
有些迫不及待又兴奋不已地翻动着书页,沉醉于其中,就是这份心境。
以上就是阿泠关于整本书的精读分享,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本书都讲了什么~
Part 6 全书回顾——来温故而知新吧
第一章:我们分析了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不要总想书读一遍,就记住100%的内容。读书应该像欣赏音乐一样,哪怕只邂逅1%的美好,也是最珍贵的。
第二章:我们解决了为什么没有读书时间这个问题:要养成阅读习惯
1、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
2、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3、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
第三章:四个步骤让自己过目不忘
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以及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第四章: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
1、书籍最初部分的阅读决定阅读速度的90%。
2、通过前后五行,来分析是否要细读。
3、通过关键词搜索阅读法,来发现需要细读的部分。
4、随时换挡,缓急有度。
第五章:如何与书籍相遇?又如何区分它们?
选择书籍:制定阅读计划,打破信息壁垒,给不能快读的书一点时间。
获取书籍:要不拘一格。
管理书籍:定期处理书籍,可以处理的书籍的判定方法,让书架成为自己的镜子。
第六章:作者用亲身案例,鼓励了大家去实现快速阅读,并且阐述了两个观点。
后记:希望大家不忘阅读的初心。
你已经读完了《快速阅读术》这本书,
怎么样,有想要去读书实践的冲动吗?
希望大家都能体会到快速阅读和读书这件事本身带来的乐趣,
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精进,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我们下回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