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伴随着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款好的产品要不断优化迭代,满足当下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回想起过去可能被遗漏的需求,要远眺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需求。所以在需求阶段也需要细分工作。总结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之后,我将有关需求的工作分为四个部分:
将从各个地方收集回来的需求汇总到一张需求收集表
在需求收集表中的排除伪需求后,将需求写入需求池
定期每月/每季度将需求池中的需求归档
产品上线后,根据用户反馈和相关数据对需求进行复盘
需求收集
除了工作时间,日常生活中也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需求打交道。早上上班进入电梯时遇见老板,他随口说的一句话,可能是需求;周末三五好友相聚在咖啡厅一起讨论某款产品的优缺点,可能是需求;从产品用户反馈窗口收到的用户消息,可能是需求……接收到的信息太多,当下又无法判断真伪,此时可以建立一个需求收集表。需求收集表不仅可以记录从别人手中获得的需求信息,也可以记录自己灵光一现的想法,更像是一本随手笔记。工作中不同部门可能都会有自己的需求收集分表,最后会在产品经理或产品助理手上汇总成需求收集总表。以下是需求收集汇总表内容示例:
序号
序号是为了使表格内容井然有序,一目了然,方便统计。
来源
需求一定要清楚其来源。来自大 BOSS的需求肯定要比吃瓜群众的优先级和真实度要高。吃瓜群众所要求的用户体验固然重要,但老板是站在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视角更加开阔。还有要知道产品经理是一个极容易背锅的角色(此处有个笑而不语的表情)。
接收人
这里的接收人指的是需求收集分表的需求接收人,并不是总表的接收人。
接收时间
记录下接收的时间方便需求复盘时回忆。
需求背景
这个字段的设置不仅对需求筛选入库需求池时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入库需求池后对需求的优先级排序,需求的真伪判断。
需求描述
需求描述是对需求的背景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即具体增加的某个功能或者模块。
需求平台
这里记录的是需要添加功能或模块的平台:APP端,PC端或者系统管理后台等。
颗粒度
计算机领域中粒度指系统内存扩展增量的最小值。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需求的细化程度。例如要增加一个社区互动模块,属于颗粒度大的需求,要增加上传图片的功能,属于颗粒度小的需求。
备注
备注记录的是表头中没有的字段的信息,以供参考。
需求池
“需求池”有个显得更(gao)专(bi)业(ge)的名称叫“product backlog”,指是指产品待办事项的集合。在需求池中的需求是在需求接收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需求,意味着有可行性并且可以进入评审。在需求池中的需求需要排优先级,优先级高的需要尽快开发,优先级低的可以后续再跟进。以下是需求池的内容示例:
与需求收集表重复的字段就不再描述了,这里最重要的是优先级的排序方法。
需求类型
需求类型可以分为产品需求,运营需求,市场需求等,甚至还可以细分。
优先级
不同的公司会有自己的优先级排序方法,但肯定不是凭借产品经理的直觉判断的。常用的有四象限法则、KANO模型等。具体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优先级模型后续文章会写。
需求状态
需求状态可以分为入库、评审、开发、完成、拒绝五种状态。
需求归档
需求与人的欲望一样是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旧的需求解决后一定会产生新的需求。如此日积月累,不加以整理的话需求表的内容一定会杂乱无章。所以我们需求定期整理我们的需求表(包括需求接收表和需求池中的需求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月度或者季度归档,是工作更加高效。
需求复盘
工作要定期总结,需求也是要定期复盘的。在产品或者功能上线后,根据使用情况对过去建立的需求进行分析,去验证建立需求时的方法是否正确,产品经理还可以总结对需求工作的心得。需求复盘主要是对接收需求阶段和建立需求池阶段的总结。
接收需求阶段
上线后回头查看接收需求表,可以验证产品有没有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可以从中提炼出更多的功能点在后续迭代的过程中优化产品。
建立需求池阶段
对这个阶段的复盘只要是验证自己工作中的方法论是否正确,特别是体现在优先级的排序上。如果按照某个方法排好的最高优先级需求,并没有解决核心用户的需求或者与产品的定位有出入,那这个方法一定是错误的,需要及时调整。
这篇文章是个人工作中总结和听过的网络课程总结,如有不足,请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