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聪明的"掌握"权利者

聪明的"掌握"权利者

作者: 胡畅舟 | 来源:发表于2022-12-04 10:47 被阅读0次

说到袁世凯,或许有的人认为是他害了中国,使得军阀征战。也有人认为,袁世凯推翻清朝,做了不小的功绩。那么,袁世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得到国贼的称号,是否和他某个决策有关呢?如果重新选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在项城的一个官宦地主家庭,他家以耕读传家。袁世凯的叔父袁甲三是槽运总督,家里也有的人是二品高官。虽然他出生在河南的小县城,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所以从七岁起,他就领略了大城市的繁华,熟悉各种人情世故,已经开拓眼界。他自小就聪明,喜欢学武。因为出生在大家庭,却可以处好各种复杂的关系,但是却学不好八股文,他本来也不想辜负祖辈的希望,但是却几次都没有成功,认为很丢脸,那么,他的出路在哪里呢?继续科举很可能没有成就,而且受不了心理打击。他决定弃武从文,走武官之路。

此时,通过家庭的人脉,他可以去两个地方当官。第一种是他的堂叔袁保龄在北洋大臣里鸿章那里当差,在天津。而第二种是淮军将军吴长庆,这是他爸的结拜兄弟。在山东登州。那么,到底去哪里比较好呢?此时的李鸿章,正如日中天,而北洋是大衙门。人才多,袁世凯又没有科举和经验,几乎不能出头。但是在吴长庆那里,地方小,人才少,而且和自己家关系更近。所以,更容易有出头的机会。于是,他选择去吴长庆那里。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出道新环境,袁世凯能力强,而且谦让,所以博得了上下属的喜欢,被任命为营务处帮办。

而我认为,袁世凯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在这里他很聪明。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兵变,因为军情紧急,而袁世凯办事又快,所以在此事中占据军事上的首功,在结束后,被任命为正五品官。而后来他又在吴长庆去朝鲜练兵时。重新整顿军队,有很大的成效。在吴长庆回来后,他独领一营,虽然是五品官,但与一二品的官员有同样的权利。

另一面,由于吴长庆回国,朝鲜在亲日派的开发下转变,再加上中法战争的失败,持续动摇了清朝的威望。1884年12月4日,在日本的操控下,朝鲜政变爆发。次日,亲日派组成的新政府,清朝几乎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而此事事出突然,袁世凯第二天才知道。那么此时,官职不大的袁世凯应该怎么办呢?

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请示朝廷,然后得到命令和出兵。第二种是因为事出紧急,所以直接带兵推翻朝鲜的亲日派政府。按理来说,这种重大的事件应该找朝廷汇报,如果贸然出兵,很可能会丢掉官位,行以处罚。但是事出紧急,如果向上请示会有延误时间,而如果失去朝鲜,也就意味着中国失去了东北的屏障。而袁世凯不想让中国利益受损,于是他决定去救,告诉其他人如果出事自己承担,不牵连其他人,总算说服了其他人。6日带兵入宫,最终凭借自己的计谋使得日本退缩,最终中国胜利。

而此时,虽然他有保住朝鲜的功劳,但是却私自挪用军队和钱财,但是并没有获得嘉奖,反而获罪回家。后来清朝又和日本进行谈判,清朝同意撤出军队。后来,因为在朝鲜问题上要进行一个交涉,而袁世凯又有能力,又对朝鲜熟悉,所以,国家让袁世凯全权担任对于朝鲜的外交问题。可是此时在朝鲜的袁世凯没有军队后盾,所以劝说的任务更加艰巨。

而且同时,此时朝鲜国内的问题也很大。国政腐败,内乱不休,外国列强又纷纷介入本国政治。那么当此局,袁世凯有何良策呢?主要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积极作为,趁朝鲜内乱不休,日本此时又不敢大胆进入,以及外国列强还未深入,此时收拾朝鲜,使它成为清朝的版图,建立行省。但是,清朝此时并没有这个胆子。因为这样必然导致列强的干预。

如果选择第二条路退让放弃,那么就意味着选择门户开放,这样可以避免与日本的冲突。让大家共同保护朝鲜,可是这样太丢面子,清政府也无法下决心。

于是,袁世凯只能苦心经营,纵然如此,和朝鲜国王也有些日渐离心。但尽管这样,袁世凯也维系了十年,但近十年的日本,凭着东学党的起义,开始一直向朝鲜用兵,日本人想杀了袁世凯,此时袁世凯已经很清楚。他多次请示想要回国,却因为急火攻心发烧了。最终得到李鸿章的怜悯,发烧,回到了清国。仅在他回来四天后,日本发动政变,袁世凯有幸捡回一命。而他去到浙江当了安稳的地方官。

而我认为,直至此时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聪明的袁世凯,他做对了选择,在危急时刻保住了命。并且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个人利益前面。

那么袁世凯在朝鲜的这十几年的岁月是否在浪费?他并没有得到军队,到头来还是重新当地方官。其实也并不是,因为袁世凯在官场中得到了丰富的历练,精通各种权术。同时因为在朝鲜接触的列强,所以同时也精通洋务。对国外有一定的认识。

总体来说,我认为袁世凯的岁月并没有浪费。正是此时他在朝鲜的经历才造就了他后面多次死里逃生,在官场中的表现,也支撑了他能做到后来的地步。

那么今后,袁世凯的出路何在呢?因为此事,所以他得以新的角度是中国和西方,他知道弱国无外交,个人的才能并不能挽救中国,于是他也要用西方的方法练兵。于是他认准了强国兴兵的目标,开始准备,查阅军书,后来在天津小站开陆军,全部效仿德国,又从武备学校拉拢人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工作。

而我认为,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有了目标,这个目标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这也为他后来拥有权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直至此时,袁世凯都为国而做。

有了军队之后的袁世凯该怎么样?该走向何方呢?此时,在新军带给他权利的同时,还会被怀疑,因为权力过大。

而此时,慈禧刚好推行维新变法,袁世凯大力支持,因为这个变法可以让国家更好,而袁世凯此时一心为国,所以刚开始被升官,可以直接把意见给皇帝。1898年,光绪权利不稳,慈禧已经有了不满和怀疑,正是因为他的阻拦,所以变化比较缓慢。于是,变法的几位核心人物在一起商量对策,康有为想建议袁世凯政变,直接夺权,使慈禧交权,杀掉荣碌。

那么袁世凯如何回应维新派的出兵要求呢?他有两种选择,分别是答应不答应。分析来说,维新派可以为了理想不顾一切,但袁世凯不会,他更现实,更加理性,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在朝鲜度过的岁数中得到了历练,其实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并不妙,被夹在慈禧和维新派之间,两边都不能得罪,胜负未知,所以此时进军京师并不现实。既然不能得罪,袁世凯就给维新派找那个借口,说此时他的势力范围在京城不够大,如果可以把慈禧带到天津,他就可以出兵找机会政变。

9月20日,袁世凯返回天津。21日凌晨,政变爆发,却被慈禧发现。维新派被抓。这又是一个很险的经历。而此时袁世凯被召回到北京,如果他此时把维新派撺掇他出兵的消息告诉慈禧,那么,他就背叛了人民所支持的光绪。但是如果他不说,终究会败露。于是许世凯决定保命,开始向荣碌求情,最终把光绪的秘密暴露,所以事态扩大,慈禧大怒,他同时也背上了卖主求荣的骂名,但因为荣碌的求情,所以逃过一劫。而此时,德国在山东强占胶州湾,义和团出现,由于慈禧太后的支持,所以也导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希望他去打,想让他将功补过,那么他要去吗?

从这件事考虑,不管是去还是不去都不好。如果不去,就是我违抗圣旨,惹怒慈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很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但是如果他去,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因为一定会打败,原来的结果全部损失,这显然不合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至此,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他决定加入东南互保,与外国达成协议,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势力,慈禧也不会怪罪。而或许在此时,他是在为自身考虑。而袁世凯仅做到此时还不够,因为这样依旧会使慈禧不满。于是袁世凯作为没有出兵的弥补,在事后极力接济被八国联军从北京赶出来的慈禧,送去百余万物资。成功得到了慈禧的欢心。

袁世凯这一步可谓非常聪明,既保住了权利 又重新赢得了欢心。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袁世凯真的很聪明,而且处事圆滑。和以前的人有很大的差别。

1901年,43岁的袁世凯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其权势较李鸿章跟曾国藩只是有过而无不及。我认为也并没有辜负他的聪明才智。

与此同时,1901年时,慈禧又决定变法,希望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让清朝向西方学习。那么袁世凯该怎么办呢?他现在有两种方法。分别是观望和改革,从自我保存的角度,袁世凯当然应该观望,因为上次的事情确实应该有一个教训。但是将眼光放的长久一些,中国此时的形势不得不变,如果不变,中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并且越来越衰弱。而此时,袁世凯抛弃了个人的角度,他勇于承担改革。

在政治上,严惩贪污腐败,考察各种官员的能力,考试,并且还选议员。整个做了一个筛查。在经济方面,提倡实业,开办各类公艺局。而在文化方面,推动废科举,开办新学堂,所以导致这里的教育可以领先全国。在军事上,大幅度编练军队,四年之后,7万北洋军队成功。

那么改革是否要就此止步?很明显是不行的,他永远都不满足,这样的改革还不够,因为并没有改革根本。他还要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还要设立议会和内阁,当然,此时的权利还掌握在满臣手里,而自己只作为副大臣。否则慈禧必然不会答应。于私来说我,他给自己留了后路,此时纵使光绪回来,他也已经架空了皇帝,大权依旧在自己手里。

那么他能成功吗?这个计策听起来很妙,但是很难赢得别人的支持。守旧派肯定不同意,改革制度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有人直接拿着枪指着他,多亏庆亲王的营救才逃过一劫。而立宪派也并不支持,认为袁世凯这是大臣专制政体,想要自己获得权利,而不是真正的把权利给到议会,是在剥夺军权。

后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雪上加霜,淳亲王成为摄政王,而他回了家。因为在皇权的时代,君命是不可为的。那么如今他得罪了当权者,还有机会重新再来吗?如果换做其他时代,他当然没有机会。但是在内部,大清并不立宪,这已经耗尽了改革者的耐心。而在外部而言,孙中山等人也正在造反。而北洋军队此时忠于袁世凯,有绝对的权利,所以他有机会重新出,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和林则徐有了很大的对比,在林则徐的时代,这是绝对没有可能的,所以,此时清朝已经风雨飘摇,或许改革并不需要很久。

1911年,武昌新军的革命党人占领武昌,他们建立中华民国,在南方根据地。

而正如袁世凯所料,北洋军都不听清朝的将领的,所以节节败退。清朝惊恐之下,又给了他更大的权利,但是他依旧不满足,他真正想要的是实现君主立宪,而这也是他手里的筹码,最终,清朝在被迫下把军政大权都交给袁世凯。

那么,他如何解决革命党呢?他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镇压,一种是倒戈。此时袁世凯可以武力镇压,从而保护自己在清朝的权势。可是此时的革命党是人心所向,而清朝已经风雨飘摇,袁世凯也并不要绝对忠于清朝,他已经对清朝无语。而且武力镇压反而会使得汉人牺牲,袁世凯最终选择倒戈。

1912年,清朝实现和平交替,次日,袁世凯向全国公开宣布中华民国的到来,清朝的逝去。

于是此时,就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的开局,袁世凯是一个有权利也有能力使得中国更好的人。

在1912年2月15号,袁世凯全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革命党人深有戒心,于是在11日把总统制改成内阁制,开始限制袁世凯的权利。但是这个制度出现了问题,很多一员都有浓厚的政治偏见,所以导致袁世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国力日衰。

那么此时他该怎么办呢?其实就是是否遵守 临时约法的问题。但是袁世凯的革命党都在胡闹,真正应该治国的人是像他这样厉害的人,还是改回去好。但是这是个法律问题,无法直接改变,这让袁世凯很头疼。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孙中山认为是袁世凯干的,所以开始二次革命。

而这正使袁世凯开心,因为他已经有理由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说孙中山是奸臣,打败了他的军队,成功后解散国会,改为总统制,又修改选举法,任期为十年,此时中央的事情已经搞定。

那么袁世凯这样做是否有问题呢?其实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讲,如果因为此事限制了国家的发展,那么他可能确实会有这样的想法,而借此机会干这样的事反而会使国家更好。可是如果说他做对了选择,他解散了国会,好像有些忘了本心。所以这算是做错了选择吗?我们后面再说。

那么赶走革命党后,该选何人来当内阁的人呢?当然要选他自己信得过的人,而且同时要有威慑力,于是他选择了北洋将军,这些人既忠于他,他又有实力,而此时国势日上。

那么这样是否合理呢?其实从历史的角度,这是很不合理的,在唐朝时,就出现了藩镇割据。这正是地方官员有权和政权所导致的,而北洋将军就刚好满足,又有军权又有政权,所以很快就出现了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军逐渐不听袁世凯的政令,上交的款项也逐渐模糊,出现了强枝弱冠的问题,这使得袁世凯力不从心,再加上日本要求的21条,袁世凯非常头疼。

那么他该如何挽救呢?此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任由地方自治,但是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国家只有集权才可以逐渐强大。所以袁世凯决定重新树起中央的权威。那么问题来了,怎么重树中央的权威呢?他试过很多方法,比如推行文官政治,设将帅团,都少有效果。他苦恼万分,杨度说可以学习日本,要立宪。这样就可以用古老的大义来约束他们的权利,来重树权威,于是袁世凯听了他的话。准备称帝,但是最终,真的失败了,留下了一句"他害了我"的遗言。所以,新中国的路仍将继续探索。

那么总结一下袁世凯的一生。我认为,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一直在从高峰到低谷的过程中循环。袁世凯的一生确实为国,在很多的抉择中都做出了为国更好的选择。但是,或许因为袁世凯并不是儒家士大夫的缘故,所以并不具有类似于林则徐,曾国藩他们那样的精神。在很多时候,他的确为了国家,但是他会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国家之前,再加上他很聪明,所以在没有损失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在学完这个人之后,我真的为他的聪明而感叹。

那么这么聪明,又为国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被后世骂为卖国贼呢?到底是哪个选择出了问题才导致这样呢?我们挨个来分析。是否是从称帝开始呢?并不是的,正是因为外强中干才导致的称帝,那是否是从任命北洋将军为地方的首领开始呢?也并不是,因为此时如果不认命,这些人任命谁呢?所以回到根本,或许是在通过军队来解除对自己的约束而开始的。

原来是看清楚一切变革都要力量,力量大就能做成大事,所以他想努力掌握权力,从而来救中国。而也正是因为权利,他才能让清帝退位。但是,他却还不明白如何驾驭权利,因为权力对应的是责任,但人终归是有限的,哪怕他是袁世凯。约法是制约,但同时也是对他的保护,可是他却抛弃了这种保护,认为自己应该管,并且非常自信,不懂得退让分权,这也使他走上最后帝制的道路,中国要变革,确实应该有统一的力量,但是中国需要的并不是可以掌控一切权利的皇帝,并不是一个独裁者,而是要由人民和法律来约束。

相关文章

  • 聪明的"掌握"权利者

    说到袁世凯,或许有的人认为是他害了中国,使得军阀征战。也有人认为,袁世凯推翻清朝,做了不小的功绩。那么,袁世凯到底...

  • 《组织行为学》---领导篇

    掌握领导的概念,知道领导者权力的构成。理解领导者的意义,解释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区别区别领导者权利与权威,掌握获取...

  • 宁向东的管理课--7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 1 硬权利领导 1.1 观点 1.1.1 权利几乎完全掌握在领导者手里,下属只有听命的义务。代表人物:陈...

  • 领导力--管理者,领导者,追随者

    管理者的权利----法定权利,奖赏权利,强制权利,专家权利,参照权利(魅力) 领导者,专家,有个人魅力 追随着,可...

  • 权利基础

    管理者≠领导力 成为管理者之后会随之具备三个硬权利:法定权利、奖赏权利、强制权利。 成为管理者后即具备组织规章制度...

  • 无处不在的管理

    管理不只是领导者的权利,它也是我们每个人终生需要具备和掌握的能力。 大到管理人生,小到管理自己的...

  • 假赔钱,真赚钱:让消费者看起来赚到了

    【成功小窍门】 消费者心里很容易被暗示及引导所影响,要好好掌握,聪明利用。 【总结】 让消费者看起来赚到,假赔钱,...

  • 假赔钱,真赚钱:让消费者看起来赚到了

    【成功小窍门】 消费者心里很容易被暗示及引导所影响,要好好掌握,聪明利用。 【总结】 让消费者看起来赚到,假赔钱,...

  • 《权利》第四部分

    权利地图 1,掌握资源:资源和权利双生 误解1,如果我有资源,就不用追逐权利了――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误解2,资源...

  •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笔记第七天-权利从哪来

    人类的权利从哪里来 权利有别于能力 权利是文明的产物和特征。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应该掌握一些关于权利的知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聪明的"掌握"权利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fu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