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往事1

作者: 李石头1973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14:31 被阅读64次

            因为母亲的缘故我对父亲始终不满意,尽管他多年以来偏怜小女。父亲是独子,有姐姐有妹妹,母亲曾说过,我嫁过来,看到你爷爷奶奶做活,独你父亲什么都不会,拿锨不像拿锨,拉锄不像拉锄,当时看着好笑,你奶奶说,只有他一个男孩,从小就没大支使——从那以后我也不敢给人家支使了。

      父亲读书还入门,高中毕业上师范,后来教书,农家子弟中算考出来的。他长得颀长潇洒,从小受宠爱的男人特有的那种自我尊重感,让他不乏男人的魅力,但只是在短时间内。他从不体恤母亲,母亲吃苦耐劳,有大愚昧也有大智慧。比如她深入骨髓的官本位思想,对我们那个村里的干部,也有种没有理由的敬畏。然而她又敏感聪慧,人情世故,往往不表于言,却有比父亲的深察和洞悉。可能,她是懂得她和别人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道理。而父亲不懂得,他以为只有他自己才重要。父亲也不是吃不了苦,只是不习惯。中年以后,孩子多,拖累大,假期回家他也下大力做农活,不过也是他愿意的时候。祖父母和儿女,也都没有他自己重要。他太顾着自己的感受,吃的用的,必然要用最好的,要舒服,否则就要闹很大的意见。年轻的时候或许觉得母亲没文化,没资格和他计较,但我们渐知人事,却觉得他不可容忍的自私。他收入不高,但总有收入的,我一个姨夫也是大学毕业,高工,后来做到烟台某企业一把手,那时计划经济,企业一把手收入也高不到哪里去,但多年来对几乎每个亲戚朋友都照顾到,对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事都上心。但据母亲讲,父亲只在30年前给外祖父一次钱,五元,唯一的一次。

      我记得上初中,跟他在一个学校,那时家里多么困难,我们连食堂的蔬菜都没有钱买,每周从家里捎带咸菜到学校吃。父亲自己有宿舍,在宿舍里炒菜,吃小灶,偶尔叫我和哥哥去,我们到他那里竟然是拘谨,还有另外的老师在,开玩笑,就更窘。而那时我们觉得这些都是应当,天经地义的,是后来经见的多了,才奇怪父亲也各式各样,而别人家的父亲,竟然真的可以那样温暖。

            我排行最小,记忆非常有限,但大姐曾经在无眠的深夜里和我讲起,她小时候,忽然惊醒,是父亲在打母亲,姐姐比我大14岁,她一直不能原谅自己的,是那时只知道怕得要命,为什么想不到大声的制止,来保护母亲?她并不是个懦弱的人,可是习惯成自然,长期的环境氛围中长大,小姑娘的她并不晓得自己有大声喝止的权利。

      母亲一连生了四个女儿,不知道那时候她精神上有怎样的感受。祖上曾经大富,是那种庄户人的富,在博兴县置地三百余亩,合今天一千市亩。几百里外的那个县城,据说解放半个世纪后还有老人讲民谣:谁家富,富不过寿光李宏谟(谟,方言念慕)。这些和我已经没有关系,但在祖父和父亲自豪的话语中年年提及。而我所知的是,那位高祖为富不仁,娶过五房妻妾,但不拿女人当人——那个年代的男人!后来便抽鸦片打官司都败净了,到祖父已经只有薄田十亩,他富家子不会经营,自得的是读过多年村塾算的半个读书人,在乡间便自视高人半等。家业凋敝也有他一份功劳,每过两年就卖二亩地支撑生计,没想到福分大,到1947年土改,定了个贫下中农,比本家的那些大地主少挨多少折腾。

      这样一个家族,又三代单传,所以有多么渴望男丁可想而知。母亲那些年什么心情我不知,但四姐姐幼时夜啼,在生产队做了一天劳力而精疲力竭的母亲,午夜被孩子哭醒,烦躁至极动手打骂,那时四姐姐才几个月大。我们全家智力尚可,四姐姐读书却吃力,老师都说不像我们家的人。性格又阴冷孤僻,直至现在也不合群,家庭矛盾天天有——悲剧,从来都不是它看起来的那么单纯和唯一。

    好在哥哥终于出世了,母亲终于扬眉吐气,也可能这样的原因,哥哥在母亲那里和我们完全不同,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又没有至亲的大伯叔叔,我记得有一次,原因记不清了,母亲带领的我们一家老小受了外人欺侮,母亲哭着,手按着哥哥的肩头,说,我就这么一个孩子。前因后果前言后续都忘掉,只记得这一幕。我非常纳闷,明明这么一大群儿女,怎么会只有一个呢?

    还记得一次,我和挨肩的哥哥嬉闹,终于争夺什么不过,恼了,自己哭着回后院子。哥哥在姊妹中长大且极被看重,所以性格软弱胆小善良,不像四姐姐那么时刻对人剑拔弩张。他不安地到处找我,喊我的名字,母亲也过来了,我听见屋外院子里他们的对话:

    “小琴哪里去了你看见了吗?”

    母亲说:“你这么急找她做什么?”

      哥哥说:“她哭了……”等等。

      我眼里无比温柔随和的母亲冷冰冰说了一句:

      “哭了就哭了,有什么大不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往事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gk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