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中原王朝均建立在稳定的农耕生活方式之上,加之祖先崇拜和多子多福观念,中国历史上人口密度大部分时间是高于西欧的。
中国历史上,和平时期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比较大的。
《汉书》说,“汉极盛矣,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有整有零,非常精确。也就是说,汉代的人口高峰是近6000万人。
然而到了三国时期,人口变成了多少呢?唐代杜佑写《通典》的时候,综合《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释,以及晋代《帝王世纪》的数字,也得出一个非常精确的人口数字:“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只有人口极盛时的1/8。三国的大动乱,从字面上来理解,7/8的人口消失了。
隋朝的人口高峰,正史记载是4600多万,隋唐之间的过度还算温和,但隋炀帝好大喜功,数次征战朝鲜修建全国性的水利枢纽,正史记载,唐代建立时人口有1000万左右,只剩下隋代的1/5。
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代人口达到最高峰,正史数字是4844万,然而安史之乱一来,人口又剧减70%,降为1692万。
当然不排除动乱时期,很多流亡人口往往没有体现在官方户籍之中。但是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幅度达到70%是让人细思极恐的。
如根据葛剑雄先生的《中国人口史》做个EXcel表,很容易看到时间线上,战乱事件对人口密度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中国人口接近4000万,秦汉之际,降为1500万~1800万,损失率为一半多。
西汉末的公元2年,中国人口达到6000万,成为人口史的高峰之一。然而王莽之乱和东汉初的战争让人口又降到3000多万。东汉后期(永寿三年,157年),再一次突破6000万。三国时期,人口损失达到60%,至2300万。
魏晋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现起落,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期间,人口最低点只有500多万,只及原来的1/4,损失了3/4。
隋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恢复到6000万。隋唐易代战争让人口再次损失超过一半,唐初中国人口只有2500万。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755年,人口增长到8000万左右,达到新高峰。安史之乱使全国的户口数从891万户锐减到大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万户。人口损失应该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官方数字的锐减幅度巨大也很说明问题。
南宋和金的经济恢复使13世纪初全国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过了1.4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三个高峰。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只有1000万。
明初人口不到6000万,17世纪突破2亿。明清易代损失40%,清初时为1.2亿,康熙时恢复至2亿,乾隆时3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创造了4.3亿的新高峰,之后经历了太平天国后又损失了1亿。
数字背后是血腥的战乱和痛苦动荡,是离乱人不如太平犬的深重叹息。
目睹三国动乱浩劫的仲长统说:“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那些著名的大城市都成了空城没人居住,走上100里地不见人烟的情况,在各地非常普遍。袁谭为青州刺史时,“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很多县人口只剩原来的百分之几。曹丕称帝时,“人众之损,万有一存”,一万个人只活下来一个。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曹操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却并非夸张,而是写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