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周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所谓封建制就是周武王灭商后把王室宗亲、开国贤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国,以此作为天子的屏障。比如说像武王的四弟周公旦,就被分到现在山东济宁地区,成了鲁国的国君,大名鼎鼎的姜子牙被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然后在周公旦完成平定三监之后,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分封,据《荀子》说,“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公旦还制礼作乐,也就是”礼乐“的由来。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涵盖了巩固周人统治的两方面。
封建制本来的意图是想通过同姓、同宗的地方政权来巩固中央的政权,礼乐是通过宗法制让天子的权威得到巩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得到加强。但是事与愿违,周天子无法保证每个继承人都能做到贤明睿智,而诸侯的明主却层出不穷,此消彼长,再加上铁农具的出现提升了生产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开垦,发展到后来,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周天子的地位反而越来越低。到了西周末期,随着周幽王的脑残发作和犬戎的大军杀入,周天子就成为名义上诸侯的共主,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由此进入了春秋时期。
所谓春秋霸主,是指在春秋时期那些国家实力特别强大的诸侯,他可以召集诸侯集会并发号施令。虽然关于春秋霸主的提法有很多,但得到广泛认可的还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这个组合。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尤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两位有相当高的认可率。
至于宋襄公,虽说没有称霸的绝对实力,还败于泓水之役,以至于现在大家都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不知道的是,宋襄公所遵循的”讲仁义“才是礼乐制的突出体现,根据周朝的礼乐制,战斗需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双方军队列阵完毕才进行堂堂正正的对决的,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宋襄公遵循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这正是贵族风度,符合周礼要求。在还没有彻底“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宋襄公的行为其实是得到很多诸侯国的认可的。因为宋襄公的仁义绝不是仅仅嘴巴上说说的,而是确确实实地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至于其他四位霸主,也不乏仁义之举。例如齐桓公,当邢国遭到狄人的入侵时,不仅自带粮食出兵帮助邢国击退狄人,而且还帮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当狄人侵犯卫国时,齐桓公带兵打跑狄人并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便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晋文公重耳在父亲晋献公去世后,秦穆公就派人告诉重耳可以帮他争夺国君的位置,但重耳说:“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啊?“。再如秦穆公,几次帮助晋国平定内乱,并且先后帮助扶立夷吾、公子圉和重耳三任国君,可以说没有秦穆公就不会有晋国的强大和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即使身处南方,被称为蛮子的楚国也讲究仁义,楚庄王因为陈国大臣夏徵舒为乱,出兵诛杀了夏徵舒,破陈之后准备以陈国故地设置县。群臣都向楚庄王道贺,但当申叔时指出怎么能借着陈国内乱占据其地时,楚庄王立刻恢复陈国朝廷。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39774/9a1c2f7717b6a72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