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学的时代,大家都喜欢各种励志的故事和句子。以此来激励自己变得更好,每当看到这些正向的句子就会斗志昂扬、激动不已。
但慢慢的我发现,这些句子能带来的正面效应是短暂的。后来再在看到这些正面词句的时候开始变得沮丧,“我做不到、我不行”,这样的字眼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再后来,我开始讨厌这些励志的词句。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鸡汤”,学生时代喝了一碗又一碗,啥用没有。喝多了也反胃了,现在看见“鸡汤”就反胃。
这些“鸡汤”时刻在提醒着自己哪里不够好,看见这些鸡汤,就仿佛看见站在“对立面”的自己。我懒惰、没毅力、没有价值……
这些“鸡汤”仿佛就是自己的父母或师长,不断地提醒着自己哪里不够好,所以我躲都来不及,还喝???
可是,不喝鸡汤但是自己想要自己变得更好的想法没有改变。
难道自己真的无药可救?真的命该如此?
可是,我不服啊!
为什么有人可以活的如此闪耀,而自己却活的如此卑微,低到尘埃里。
以前的那些励志的书籍让我一度放弃看书,因为书上所说的我都做不到,越看越绝望。
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还是要在书上找答案,这回开始看各种心理类的书籍。
其实,真正让我重新燃起看书的热情的是李笑来老师的书籍,慢慢的遇上了张德芬老师。
我看书很慢,一本书我可能要看上好几个月。
我永远记得李笑来老师讲的一个道理: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只有当你做到了,那你看到的书中的内容才真正属于你的。
所以,我看书的标准不求多,只求尽量能按书中的要求去做。
所以,当我遇上徳芬老师后,我知道徳芬老师书中所说的,正是我所求的。
当徳芬老师说:“我们都是完美的”,更让我疑惑不已。
因为我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根本没什么优点,更别谈什么完美!
慢慢的的徳芬老师的书看多了才知道,是我们从小的成长环境、所受到的教育,在我们的身体、思想、情绪以及对外在世界的认同等各个层面上制造了太多的伤痛,让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完美。
当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没有完成的时候,我就会怨恨自己怎么这么没有毅力;当别人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的时候,怨恨自己的“不行”。
这时候徳芬老师告诉我们的不是“我能行”、“我可以”这样正面鼓励的鸡汤,而是让我们接纳自己的所有面,接纳那个你认为“不好”的自己,不去抗拒它、排斥它。
接纳那个你认为“不好”的自己并不容易,只有当你能看见你自己内心那些黑暗的东西,去接纳它们。
去看见、去接纳,才是你真正要做的。
作者:昨日之我不可留,愿我的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伴您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