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510669/b9e025ed914dd39f.jpg)
近日忙乱,但终觉有必要写下文字以示记录!
本周的纸上电台分享嘉宾是简书大名鼎鼎的米老爹(晏建东老师),当大量数据呈现在眼前时,不得不由衷敬佩一位退休高级老师的文字功力:
在简书写了32万余字,粉丝过万,收获喜欢6600余;
开通了文集《文海拾贝与写作谈片》的连载,该专题目前已有20多篇文章,有160人关注,26000余人次阅读;
还有几个散文随笔、故事和小说之类的文集;
在县、市、省、国家各级报刊发表过新闻、散文、寓言、童话、故事、小说、书评、剧评、影评和教学论文以及各种教辅文章,编写过若干教辅书籍,计约近百万字。
晏老师的分享课《立足生活,精心提炼,努力创作出真实好看的作品》主要从写作的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1、立足生活;
2、精心提炼;
3、恰当运用写作技巧
课后自我内化为:写作啊,其实就是眼、脑与手的通力合作,立足生活,发现素材,提炼素材,再运用写作技巧,用有气息的文字创作出好看的作品!
发现的眼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写作,其实就是把我们本身所见所思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用眼睛所看到的人或事,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以及思想。
晏老师在分享课上就讲到“生活处处都有美,时时都有新,就看你是否有一双锐利的发现美的眼睛,是否有一颗留意生活思考生活的心。很多东西我们平时熟视无睹,一旦你留意了,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去思考,就能从中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新和美,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生活平淡,日复一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景、相同的人,走在二点一线的日常路径上,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打动我们,也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用文字写出来去记录的东西了,慢慢地,眼睛就仿佛弱化了发现美好的功能,只能掠到事物浮现的表象,而不会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挖掘,去思考……
其实,那些真正直抵内心深处的触动也许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瞬间的念想……
为了捕捉这些细节,就需要我们极力主动去训练眼睛“看”的功能,除了看还是看,看了又看,看生活中的人与事,看别人作品中的人与事。
积极不间断地去刻意“看”,看现实生活那些不起眼的平凡人与平凡事,去品味,去感悟;看文章中有趣或无趣的、平凡或非凡的人与事,去阅读、去思考。
灵活的脑
想要写出好看的作品,单单用发现的眼睛去“看”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脑去裁剪所“看”到的素材,去提炼重点。
如何组织文字?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搭架结构构思?这便让脑积极活动起来,这是考虑素材“取”与“舍”的关键。
晏老师在分享中就强调“不能照搬生活,必须对原始的生活素材进行精心提炼,使之更集中,更典型。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将眼睛看到的好素材完美地溶入到文字情节中,而不是简单地将其陈列与堆叠,让人食之无味。
在分享课堂上,晏老师循循善诱地通过例举简书上的几篇文章,引导我们如何深入思考,精心提炼,写出典型的、高于原始生活的好看故事,受益匪浅!
在动笔之前,首先在脑海中思考着开头、结尾,如何铺设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如何让矛盾激化、如何解决矛盾,使读者进入故事,身临其境,带入角色,感知角色的喜怒哀乐,从而让文字作品活色生香起来。
勤快的手
光看,光想是永远产不出好作品的,最后,还要动手去写!
如何去写?
晏老师是这么分享的:“是记流水账还是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安排呢?完全按时间顺序还是把结局放在开头用倒叙?需不需要插叙?什么时候插?还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事后必须交代的补叙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动笔之前就作好安排。”
这就需要运用写作技巧: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并在此过程中恰当运用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再加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于作品开头、结尾的结构中进行过渡、呼应等技巧铺垫。
所谓的写作技巧,“熟能生巧”的道理都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经历都有,这都需要一双勤快的手去记录,去操练,加以利用,从而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我们经常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会想会看会输入,就是没有动手去写,去输出!
在这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没有人会花大量的时间透过你的思想去探究你的内心世界,大多数的人偶尔会通过文字去阅读另一个人,所以文字便是无声的名片,写作便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自认为,一位卓尔不群的写作高手,必定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灵活的脑、勤快的手,立足于生活,书写有着气息的文字,创作出精彩好看的作品,并乐此不疲!
如晏老师般,认真严谨,低调谦逊,一路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