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第三课作业
年少时读鲁迅是懵懵懂懂的。
都说鲁迅针砭时弊,但少年时在课本上作为学习任务来读鲁迅的作品,看故事情节居多,深入思考不够,进入社会有了一些阅历,才渐渐明白他笔下那些刻在民族血液中的愚昧无知。许多人物现在看来都生动形象,不论在哪个当下都能找到贴合。比如最近连人民日报都评论的孔乙己文学。在学历越来越不值钱的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在鲁迅刻画的人物——孔乙己中看到了相似的自己。孔乙己既不愿放下读书人的面子,执拗地穿着象征读书人的破烂长衫,但真正穿长衫的人却视他为乞丐,他看不起干粗活的短衣帮,想要在他们这里找到优越感和尊重,但因为贫困潦倒,也无法在短衣帮这里获得清高的资本。这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困境,耗费全家之力考上扩招的大学,在高等学府见识到繁华的世界,毕业后却面临找不到工作或者收入不如农民工的窘境。读书让许多人不满足于现状,却无法改变现状,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听完江南苍鹰老师的读写营写作课,再次重读鲁迅的经典作品《药》,也让我有了与年少时不一样的感悟。
作品以“华老栓出门”开篇,设置悬念,只说华老栓在天未亮时捏着一包钱出门,并未具体交代这钱用来干什么,清晨的风是冷的,但华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这里引出华老栓仿佛要去寻给人生命的东西。紧接着写到侩子手行刑,文中并未直接描写行刑的画面,只突出围观的麻木不仁的群众,在行刑现场,“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暗讽这些群众事不关己,对于生命的漠然。
到第二部分,华老栓和华大妈鬼鬼祟祟的处理纸包着的东西给小栓吃,读者大体明白了第一部分华老栓大早上出门的意图。“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小栓虽然奇怪到手的药,但在双亲期盼的目光下仍然吃了下去。
小栓的药来自于一条牺牲的生命,而他的父母将儿子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血肉之上,这一家三口在作者笔下既可怜又可悲。他们愚昧无知,想着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取自己儿子的生命,是为可悲,而这可悲还要他们付出倾尽家财的代价,充分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老百姓无知的可怜之处。
第三部分,故事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侩子手康大叔在华家茶馆三言两语的几句话将发生的事讲了一遍。被处决的是革命人士小夏,买人血馒头当药的是华老栓一家。夏三发现侄子小夏参加革命,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罔顾亲情,将侄子告了官,独自得了赏银,可怜寡居多年的夏四奶奶,好不容易养大了儿子,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这里不得不佩服鲁迅的文字功底,短短几句人物对话就将故事背景交代的一清二楚。看完之后茶馆里的众人都仿佛跃然纸上,面目清晰。一片横肉粗犷的侩子手康大叔,唯唯诺诺的华老栓和华大娘,体弱寡言的华小栓,驼背的五少爷暗讽思想畸形的人,花白胡子的老者暗讽思想陈旧的老朽,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本应该是国家的希望,却义愤填膺的谴责参加革命的小夏。甚至在康大叔与众人的对话里,还出现一位对革命人士小夏严刑拷打的义哥,小夏已落入牢笼,仍不放弃传播先进思想解放他人,可封建大背景下,愚昧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社会上为数众多的一群人,革命之路道阻且长。
最后一部分是华、夏两位母亲在坟地的相遇,暗示小栓的药并不管用,最终仍然难逃生命的结束。儿子已经死亡,夏四奶奶在沉痛的悲伤背后,似乎还有羞愧的神色,只因儿子挂着犯人的名义而死。突然她看到“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暗示革命之火不会熄灭,虽然有人在牺牲,但仍然还有人在前赴后继为革命的未来而奋斗。
重温鲁迅的经典作品,这才明白鲁迅何以通过作品改变社会。在鲁迅的笔下,我们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影子,这影子既是旧时中国愚昧的民众,也有当下社会渐渐麻木的年轻一代。无论是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作家和作品去深刻认识千年以来国人的劣根性,时刻认清现实中的自己,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向。无论何时,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是为我们拨开迷雾、指引方向的明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