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晴
苏轼一生从容、乐观、豁达、治愈,仿佛这世上没有什么困难能将他打倒,也没有什么波折能使他颓靡。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乌台诗案”让他一朝获罪,被押入汴京御史台大狱之中。这御史台又称为“乌台”,这是因为御史台的柏树上,曾有上千只乌鸦盘旋不离,朝来暮去。
苏轼的罪证,一不是贪污受贿的账目明细,二不是结党营私的往来书信,而是一堆他曾写下的诗句。这些诗是苏轼外调离京之后,见到太多百姓生活艰难,写下了许多为底层百姓发声的诗句。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些“牢骚”诗,经过一番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之后,会成为新党弹劾他的罪证。这个案子是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实际上,那时的苏轼,一点都不从容,一点都不达观。他怕急了。早在他被逮捕时,便“自期必死”,押解途中路过太湖鲈香亭时,还曾想过投水自尽。但是想到弟弟子由,家中妻儿,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苏轼获罪赴京时,长子苏迈为他送饭。他曾与儿子约定好,狱中送食只送菜和肉,倘若有何不测,便送鱼,以此警示,好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有一次苏迈出城采购食材,便托一亲戚送饭,却忘了嘱咐他自己与父亲的约定。亲戚不知内情,恰好当天就送了一条鱼去。苏轼打开食盒,顿时六神无主,又惊又怕,自认死期将至。
看着阴暗湿冷的牢房,听着隐约传来的哀嚎声,他想起那年自己与弟弟同时登科,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少年时光,竟恍若隔世。
稳了稳心神之后,苏轼便含泪提笔,写下两首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作为与亲人最后的道别。其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不了因。
苏轼还盼着以后生生世世,都能结为手足,再续兄弟未完的情缘。真是字字诚挚,句句泣血。他害怕的不仅是死亡,更是舍不得自己的弟弟,弟弟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
“乌台诗案”时的苏轼,还不是我们心中豁达潇洒的样子,他除了放不下弟弟,还有放不下妻儿和未了的心愿。因此,他接着写道: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人之将死,才知功名利禄,理想抱负,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放不下的,唯有骨肉至亲。他爱这美好的人间,也爱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他说自己身故后,就将他埋葬在湖杭一带。他对死亡的恐惧,都来源于对生者的不舍。
苏轼写过很多流传千年的诗句,他的绝世文采,令后世深深叹服。但这两首诗,不经雕琢,语句平实,却引人落泪。
两首诗毕,交于狱卒送出。牢房中出去的信件,第一时间被呈至宋神宗的御案上。从感念手足之情,到交代死后诸事,神宗一一看罢,心中也泛起涟漪。
是啊,那是多么优秀的一个人,曾经被视为未来的“太平宰相”。他固然有罪,但却不至死。于是,宋神宗大笔一挥,免去苏轼死罪,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就这样,本以为自己必死的苏轼,迎来了生机。也因为这一次的死里逃生,他的内心更加清楚,自己在乎的究竟是什么。从此去了山水之间,远离了朝堂纷争。他回到了自己亲人身边,也走向,他的另一种光明人生。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在黄州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惠州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儋州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接下来的人生更是漂亮洒脱,在山水中完成了自己灵魂的升华。远离官场后,他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浪漫主义色彩。
原来看似豁达的苏轼并非生来就看淡一切,也经历过迷惘、恐惧、惊疑等,他也怕死,他也曾想过自杀,如同这世上所有普通人一般,也曾有放不下的时刻。
然而,经受了官场上的重重打击后,却使他经过千锤百炼后,变得坚不可摧,从此写下大量熠熠生辉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生这场修行,不过是一半晴天一半风雨。愿你我都能像苏轼一样,潇洒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9047d9bc169c086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