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著名的豪放文人,乐观、豁达似乎是他的标签,但从苏轼的作品就能看出,伟大的文学家苏子也有过消沉的时候。
以苏轼《前赤壁赋》为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篇写于公元1082的壬戌年,该年苏轼四十五岁,刚从乌台诗案中侥幸逃生,被贬到黄州已两年半,人生遭遇重大挫折。《前赤壁赋》即写的当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苏轼游黄州赤壁之事。
自古苦难出文章。苏轼在黄州的日子,自是其人生最低潮时期。然而,在黄州的苏轼,接连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作品,正应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欣赏苏轼这时期的作品,自能看出,政治上的打击,对作者还是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无论《赤壁赋》还是《念奴娇》,都流露作者欲求仙问道的消极思想。《前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要“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后赤壁赋》中有道士羽化的幻梦,就连豪放词巅峰的《念奴娇》中,亦有“人生如梦”的喟叹。
如果再对照乌台诗案前,开豪放派词宗先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苏轼,要“西北望,射天狼”。那年的他,三十八岁,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但仍自信而狂放,渴望能建功立业,豪气仍在。短短七年后,从密州的“鬓微霜,又何妨”到黄州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雄心壮志不再,明显消沉了许多。
但苏轼就是苏轼,虽因乌台诗案饱受打击而收敛了许多,但仍是那个豪放、旷达的苏轼,还多了淡泊的风格。他当然不会一味沉浸在消极伤感的情绪中,于是,同样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与客”的对答,我们看到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以水与月的满溢盈亏之变化,用辩证法的思想,回答了“瞬间与永恒”这一关于人生观、宇宙观的哲学命题,显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更加成熟、平和。就在写《赤壁赋》同年,苏轼就在《定风波》里,“一蓑烟雨任平生”了。这种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贯穿了苏轼以后的人生,因此,当他被贬儋州,犹能“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
苏轼政治上的际遇,颇为蹭蹬。历史上,确有不少著名文人因仕途坎坷,心情沉郁而英年早逝。苏轼以其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得享天年,更因其天纵之才而在文章、诗词、书法、美食等多方涉猎并成就非凡,成为无数后世文人的典范。可以说,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人生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