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参加一位好友的婚礼,从西式婚礼誓词到中式三跪九拜,从回忆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到双方父母亲朋的祝福庆贺,再到新郎新娘频频展示的不同装扮、和婚庆公司时不时穿插的娱乐节目,庆典从中午一直持续到了晚上。
就在我们一众姐妹艳羡和为好友高兴的时候,同桌一位不认识的女性朋友,却时不时冒出一两句:搞这么花哨有什么用,日子还不是一样的过……现在的婚庆公司,就知道骗钱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起初,并未在意,毕竟,相互不认识。可后来,听她说多了,不免有些怀疑,难不成是新郎的前女友,来砸场子?
于是,不免有意无意多观察了她几次,这一看,终于明白,为什么她对这种颇具仪式感的婚礼不满了。
不同于其他宾客,衣着靓丽,言笑晏晏。一件颜色黯淡、略微发皱的毛衣松松垮垮的套在她的身上,配着胡乱抓成一把的头发和毫无修饰的一张脸,让我深深觉得,她来的不是婚宴,而是家门口的菜市场。
相比她的一脸不耐,看看沉浸在婚礼过程中,虽显疲惫却满溢幸福的好友,那一刻,忽然很想告诉她,仪式感,真的很重要。
01
每周一的早晨,儿子总是要穿上园服才肯去幼儿园,起初,不明白他为何如此执拗。毕竟,园方并未有着装方面的硬性要求。
直到某天晚上,电视上播放某赛事中国运动员夺冠,升国旗奏国歌的片段。儿子忽然跑过来套上园服,立正站好,神情庄严肃穆,并且跟随音乐哼唱国歌。
那一刻,忽然明白,那件红黄相间的园服,对于孩子,不仅仅是衣服,更是一种蕴含内心懵懂爱国情怀的特殊仪式。
仪式感,对生活,是尊重、是敬畏。
02
曾经上班的公司,有一位老板重金返聘的大姐。一直不明白,年过五十的她,有何魅力,能让向来倡导节省人工成本的老板另眼相待。
后来,有幸和这位大姐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外地同吃同住半月,相处的点点滴滴里,忽然明白了老板赏识她的原因。
作为项目执行的辅助人员,我们每天站立和行走的时间大约在十个小时以上。起初,大家清一色的工作服配高跟鞋,妆容精致,神采奕奕。
可连续多天后,团队中的几位女孩子就有些吃不消。高跟鞋早就偷偷换了,早晨总是匆匆而来,再也无暇顾及形象和风度。恨不能将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睡觉和休息。
唯有这位大姐,从始至终,保持初见时的风姿。每日六点一刻起床洗漱化妆,七点到餐厅用餐,七点半准时出现在工作场所,准备当天活动的前期工作。
晚上九点回到宾馆,洗澡洗衣服,敷面膜的同时坚持做200次腿部伸展放松运动,十点半准时关灯睡觉。
等到项目完成,相比一众神情疲惫的年轻人,大姐身形挺拔、衣着整洁、面容淡然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
仪式感,在职场,是自律、是能力。
03
当初,表姐拒绝了家人安排的结婚对象,不顾反对,嫁给了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普通的表姐夫。
三年过去了,偶尔提起,表姨还会忿忿不平,说表姐不懂事,放着现成的阔太太不做,非得跟着表姐夫吃苦受累,过紧巴巴的穷日子。
于是,私下问表姐,后不后悔?表姐总是笑着说,现在很幸福,为什么要后悔。
原来只当表姐碍于情面,不愿透露实情。直到今年回家,表姐盛情相邀去她家作客,才明白,原来她过的,真的很幸福。
家里收拾得整洁干净,阳台上几盆蝴蝶兰竞相开放,一看就知道是有人精心打理。
餐桌前挂着便签纸,上面写着,老婆,今天降温,出门多穿点。太晚回家,记得打电话,我去接你……
诸如此类的小提示,写在颜色各异的便签纸上,满满都是关心和爱意。
表姐说,曾经,她也犹豫徘徊过,到底选哪一个。在与两人交往的过程中,她渐渐明白,表姐夫才是她愿意携手共度一生的良人。
因为,每次约会,相较于经济条件稍好、家人中意的那位的漫不经心,表姐夫总是会提前询问她的意见,制定好计划。
吃饭的地方交通是否方便?附近有哪些游乐项目?玩累了可以去哪休息?随身需要携带哪些东西?事无巨细,一应俱全,并且每次都会带小礼物或小惊喜给她,让表姐感受到被宠爱、被重视。
婚后,迫于生活压力,虽然无法带表姐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每逢节假或周末,表姐夫总会安排一些娱乐活动或近郊的出游。一场电影、一顿烛光晚餐、一次公园的踏青,让平淡生活也有了向往的诗和远方。
仪式感,在家庭,是爱意,是温情。
《小王子》里的狐狸曾说过,所谓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生活中的仪式感,使某一种情怀与其他不同,使某一件事与其他不同,使某一个人与其他不同。
仅此而已,但却真的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