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过了四年田园诗意的隐逸生活。神宗皇帝驾崩后,高太后摄政期间,苏东坡被重新起用,此时的他踏上了离开黄州的路途。
苏东坡在离开黄州,经过庐山之时,与自己的好朋友参寥和尚一同游览了庐山,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描写庐山的好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身在官场,如同身在庐山——不识“官场”真面目,只缘身在“官场”中。苏东坡不适合做官,因为他天性直率,他适合留在黄州,做一个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在当时的大宋朝,一个聪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官场之道:首先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从而显得高深莫测又胸有成竹;其次,他必须要讨好朋友,在迎来送往之中为自己缔结人脉基础;最后,他还要特别提防开罪于人,因为容易被小人报复。
不幸的是,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人,他的心始终没有在政治游戏上。对于宰相的高位,他自己并没有进取的决心,如果他有意于此,凭借他与皇帝和太后的关系,轻而易举就能将宰相之位弄到手。
苏东坡现在除了担任翰林学士之外,又当了小哲宗皇帝的老师。
亲自培养一位贤明的君主,是所有当过皇帝老师的臣下的毕生梦想,苏东坡也不例外,他一直向年轻的哲宗皇帝谆谆告诫,要提防邪恶的力量与女人的诱惑力。可惜物极必反,小皇帝成年后,耽于女色,二十四岁就驾崩了。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回到京师,担任御史中丞,很快升迁为尚书右丞。苏东坡当年因“乌台诗案”牵连而被贬谪到南方的朋友,如王诜、王巩、孙觉、范祖禹等人,都纷纷返回朝廷担任要职。
表面上看起来苏东坡的官场生涯即将一帆风顺,接下来的党派之争,再次让他远离了政治的核心舞台。
司马光去世后,只剩下苏东坡孤零零一人身居高位,特别惹人妒忌。朝廷中的政治派系逐渐形成——朔党、洛党以理学家程颐为首,蜀党则以苏东坡为魁。两派之间的斗争,围绕苏东坡而进行,但是苏东坡自己,却不知道“蜀党”一词为何物。
首先引起党争的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他在担任御史中丞后,大力弹劾那些曾经和王安石过从甚密的残余政客,吕惠卿、蔡京、章惇等人暂时被降职;他还弹劾了朔党的一个领导人物,直到此人遭到罢黜。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十二月到次年正月,第一个风暴向苏东坡袭来。几十份弹劾苏东坡的表章被送到了高太后手中,罪名是苏东坡在主持科举考试中,所出的试题对神宗皇帝不敬。
高太后置之不理,苏东坡一心求退,上书请辞,高太后不许。苏东坡继续留任原职,着手整顿吏治。
当时的宋朝,冗官是一大积弊。因为“荐官”制度的存在,很多公卿贵族的子弟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获得官职。苏东坡提议废除此等免试的办法,这样的主张,自然招致了很多当权派的怨恨。
不仅如此,苏东坡在军政以及财政方面,也提出了很多针砭时弊的建议。他的言论和主张,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朔党、洛党的人物。当然,他还是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肉中刺。
苏东坡主持朝政期间,针对他的弹劾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小人们的纠缠之下,苏东坡疲于应对,就连他的朋友秦观、王巩等人都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苏东坡厌倦了。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十月,苏东坡上书高太后,历数自己“两年之内,四遭毁谤”。苏东坡心中委屈,无处可诉,他请求外调地方做官,离开京城。
在苏东坡再三恳求之下,第二年三月,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五十二岁的苏东坡携家眷到达杭州,担任浙西军区长官兼杭州太守。
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对国家的贡献大。苏东坡主政杭州后,全心全力从事改善民生的工作。他兴修水利、疏浚运河,解决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修缮官舍,加固城门,建造谷仓和医院……一系列造福于杭州百姓的工程在苏东坡的主导下完成了。
苏东坡的门人秦观和他住在一起,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他没看见苏东坡打开书。在建造完杭州城的水利工程后,苏东坡着手整理西湖,清除水草。苏东坡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在靠近湖的西岸修建了一条长堤,也就是今天的苏堤。
苏堤宛若一条长虹横贯湖中,除去增加西湖的实用价值之外,也增加了西湖的美。但是,后来苏东坡却因此遭致政敌的攻击,说他“为长堤于湖中,以事游观”。
苏东坡完全没有了之前通判杭州时的清闲时光,他作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身上挑着国计民生的重担。他到任的那一年,苏杭地区粮食收成不佳,预示着饥馑即将到来。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月,浙西一带暴雨滂沱,造成粮食歉收,米价疯长。眼看着百姓就要挨饿受饥,苏东坡心急如焚,在半年之内七次上书朝廷,陈述实情,请求朝廷拨款购买粮食,防止大饥荒的发生,但在当时,除去苏东坡一人外,别人都是无动于衷。
一直到了九月,苏东坡又再次上书,请求朝廷命官员在河南与安徽买米,储存在扬州,以备在饥荒来临时救济灾民。
遗憾的是,粮食并未筹备完成,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二月,苏东坡又被召回京都,充任翰林学士。苏东坡去了,饥荒来了,许多百姓病饿而死。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苏东坡到达京都后,竟遭弹劾,说他夸大灾情——救百姓于饥饿竟成为政客打击他的罪名。苏东坡一回到京师,对他的欢迎,只是一连串的攻击和批评之声。
他回到京城不久,弟弟苏辙升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有传言称,苏东坡此次回京,是要担任宰相之职。苏氏兄弟二人都身为高官,招人艳羡,更让他们的政敌感到不安又愤恨。
朝廷之中,党派之争暗潮涌动,一帮小人上蹿下跳,要把苏东坡赶出京城。为了免除官场忌妒,苏东坡主动上表,恳求外放。不到三个月,苏东坡再次携家眷离开京城。
此后两年,苏东坡先后主政颍州、扬州和定州。他到各地视察,看到的都是民不聊生、荒凉破败的景象。令人无法置信的是,只见每个地方都有青翠的麦田,但多数农家却荒废无人。
王安石当政时期的青苗法,到现在依然是套在农民身上的枷锁,那些欠了朝廷贷款的百姓,在灾年只能忍饥挨饿,在丰年则因为还不上巨款的利息而锒铛入狱。
苏东坡多次上表朝廷,请求宽免百姓的官债。直到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七月,在苏东坡的一再坚持下,朝廷才正式颁布公文,全部免除百姓所欠的贷款。
天有不测风云。元祐九年,公元1094年秋天,两个影响了苏东坡命运的女人先后逝世。
苏东坡的继室王闰之在八月初一去世。苏东坡在祭文中,称赞她是贤妻良母,视前妻之子如己出,跟随丈夫宦海浮沉,一直心满意足,无怨无悔。苏东坡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十年后苏东坡逝世,苏辙将他们合葬在一处。
一直支持苏东坡的高太后在九月初三去世,于是苏东坡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基础。太后刚一去世,苏东坡就被外调到河北定州,以文官的身份,总揽军政。作为皇帝的老师,苏东坡前去辞行,但小皇帝并没有接见他。
此时十八岁的哲宗皇帝,终于摆脱了祖母的控制,第一次品尝到作为一国之君的滋味。
元祐年间,诸多大臣纷纷劝谏哲宗皇帝不要沉溺于女色,小皇帝对此厌恶至极。获得自由的年轻皇帝,无可救药地沉溺于女色之中。
此时,有一个人看到了上位的机会,章惇——这位苏东坡的老朋友,将一变而为心狠手辣的政客,对苏东坡及其朋友们展开无情的政治打压和迫害。以章惇为代表的王安石余党,利用新皇帝的好色再次把控朝政。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在一干小人的推动下,章惇官拜宰相。一上台,他就蛊惑小皇帝,控告元祐诸臣破坏先王的新政。
这还不够,章惇这帮政客还编造了一个政治谣言欺骗皇帝,说高太后曾经有过联合元祐诸臣废黜他的想法。
年轻的哲宗皇帝勃然大怒,罢黜、监禁、贬谪的圣旨密如雨下。元祐年间的大臣全部被清洗出朝廷,苏辙、吕大防、范祖禹以及苏门四学士等人纷纷被罢黜和流放。不久,苏东坡被流放岭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