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本的“茶之汤”

日本的“茶之汤”

作者: 饮哲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19:03 被阅读23次

平安末期日本歌人鸭长明(1155-1216),远离世俗,在京都东南的日野山脚下搭建了一座一米见方的草庵,静心著述,写成了透着佛性光明的传记体随笔集。在书中,鸭长明回忆自己的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其成书于1212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之“白眉”(最高峰)。

在书中,他讨论了“艺道”(即对于艺的执着)。这是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所有的艺,诸如围棋、剑道、花道、骑术、箭术、吟诗、书法、音乐等等,都能引导习者由超验、自觉进入佛性世界。

通过全身心浸淫于这些艺中,练习者可以从纷杂无常、滋扰生活的心绪中得到解放,进入澄净明澈的心境,最后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

随着茶在日本的推广,喝茶逐渐成为这种兼有宗教和美学的生活方式,融自然、艺术、人情于一体,最终演化为日本的茶道。日本人将茶道称为“茶之汤”。16世纪是这种近似宗教的行茶方式的鼎盛时期。

佛教禅宗主张顿悟见性和传法印心。这些主张对生活在刀光剑影,随时都面临死亡的武士非常有吸引力。作为世袭的将军门下,武士对于禅宗寺院的清规戒律、严密组织和森严等级也深以为然。从床上醒来一直到上床休息之间,禅宗僧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严格遵守禅宗清规。

禅宗最早的清规《禅苑清规》编撰于1103年,明确了禅宗寺院的清规戒律和礼仪礼制。以此为基础,日本禅宗曹洞宗初祖道元撰写了《永平清规》(又作《道元清规》)。清规中列有寺院茶礼和茶事规范,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茶礼行仪。

比如:一年之首,茶头要在禅堂鸣钟两下,侍者行茶,次序为首方丈,次香客,末僧众。在《赴粥饭法》一篇,道元记述:“经曰:……是故法若法性,食亦法性;法若真如,食亦真如;法若一心,食亦一心;法若菩提,食亦菩提。名等义等,故言等。”

1223年,陶工加藤四郎随道元禅师来到中国,学习宋瓷烧制技艺。六年后,加藤学成回国,在尾张濑户村建立了自己的瓷窑,烧制的茶碗以“藤四郎烧”为记,至今在茶客中仍享有极高声誉。

日本茶道礼仪程序中形成的另一件关键物品——台子,相传由南蒲绍明拜中国径山寺禅师所赐后于1267年带来日本。台子是行茶道时,摆放器具的必需之物。南蒲绍明带回的台子后来存放在京都大德寺。寺僧梦窗圆印首用此台点茶,成就了完整的茶道礼仪。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相关文章

  • 日本的“茶之汤”

    平安末期日本歌人鸭长明(1155-1216),远离世俗,在京都东南的日野山脚下搭建了一座一米见方的草庵,静心著述,...

  • 日本抹茶道

    抹茶道,亦叫做“茶之汤”,使用的是末茶。 其饮法是由宋代点茶道演化而来。只是宋代采用团茶,还需罗碾烹炙,而日本采用...

  • 怪不得《三体》里描述智子做了一杯茶

    宋代饮茶方式为极为优雅的点茶,点茶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抹茶。怪不得三体里描述智子做了一杯茶,七汤点茶真的是很难用...

  • 🍃品味~茶生活

    【品味~茶生活】 (人生如茶) 生之如叶 自然~无味 长之如茶 转化~养味 落之如汤 展现~品味 人茶...

  • 今日分享 六堡茶

    茶品 六堡茶之原种 投茶量 8g 器具 盖碗180ml 第一泡,水温100度 1分10秒出汤 第二泡 1分种出汤 ...

  • 为什么要学茶?

    为什么学茶? 喝茶舒解身体之渴,行茶舒解心灵之烦! 从烧一壶水开始,学会耐心和等待; 从投茶、水温、出汤时间的掌控...

  • 夜月茶语之冰糖茶盏

    韶华与奇善茶,旦夕以为乐。两兄于茶之性,无一不精,曰汤味香、曰汤底香、曰冷杯香、曰回味香、曰叶底香,...

  • 《茶经》学习 29

    11、茶之精华:茶沫 凡酌,置诸碗,令沫饽bo(汤面泡沫)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

  • 宋代茶俗:“点茶敬客”与“点汤逐客”

    点茶见于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

  • 好茶 日韩茶道

    和:调和,敬:敬畏之心, 日本,向死而生的茶道 三大经典茶书——《茶经》、《吃茶养生记》、《茶叶全书》分别代表茶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的“茶之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qa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