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唐朝的诗人里头啊,杜牧最当得起“雄姿英发”这个词,之所以雄姿英发,是因为他有三个好处,无人能及。第一好是出身好,杜牧出身名门望族—京兆杜氏。这个家族从西汉开始就赫赫扬扬(明·汤显祖《牡丹亭·诊崇》:“赫赫扬扬,日出东方。”),人才辈出。唐朝贞观年间的贤相杜如晦就是京兆杜氏出身哪,所以当时还有一个说法,叫“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牧的爷爷杜佑也官至宰相,建功立业之余,还不忘著书立说,他修的《通典》不是开创了中国“典制体”史书的先河嘛,直到今天也是中国古代史专业学生的必读书。出生于这样的家族,杜牧既有名门望族的贵气,又有诗书人家的雅气(高雅不俗),还有政治世家独特的敏锐和担当,这个在整个唐朝的诗人群体里也可以说无出其右者,这是第一好。
第二好呢,是才干好,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又制举登科(唐朝科举中的一种,通常分常科和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最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等。杜牧是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这可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啊。所以杜牧自己都有点飘飘然,写诗就讲“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古代中进士不是叫“蟾宫折桂”嘛,杜牧说了,我一时之间就折了两枝桂花呀,真是得意。那读书之外,杜牧还懂政治,知兵法,咱们中学都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嘛,“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议论深刻,真有政治家气象。更难得的是什么呀,杜牧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精研兵法,写过十三篇《孙子》的注释。所以李白讲啊,“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那是说大话,吹牛皮,但是呢,杜牧是真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而且真的被采纳了,文人知兵,也算是美谈。
那第三个好处是什么呢?第三好更加幸运,是他遇到的人都好。杜牧去考进士那年,自己都没有特意去找大文豪行卷,结果大文豪主动来给他帮忙,当时有一位文坛前辈叫吴武陵,就拿着《阿房宫赋》直接找到主管科举考试的礼部侍郎崔郾,非要人家点杜牧做状元,偏偏那年的状元早有内定人选了,最后吴武陵还是给杜牧争了一个第五名,这不是遇到好人了吗?那后来更好了,杜牧到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做幕僚嘛,贵公子脾气发作,整天到“秦楼楚馆”(“秦楼楚馆”代指烟花之地。原因,秦楼用秦国时秦穆公女儿弄玉在楼上吹箫的典故。萧史弄玉既有成佳偶又隐有男女偷情的含义,弄玉所住之楼即凤凰台也被称为秦楼。“楚馆”则是为了那个“楚王好细腰”。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美人细腰者居之,人称“楚馆”。“秦楼楚馆”泛指歌舞场所,多指妓院。)去跟歌妓胡闹,牛僧孺如不便说他呀,但又怕他出事,就每天派人跟着他,暗中保护他。后来杜牧调动工作,牛僧孺(也是京兆杜陵人)给他践行,跟他讲“你才干这么好,必定前程远大,就是不要太放纵,伤了身体,还让人家抓把柄”,杜牧坚决不承认哪,还说我检点的很哪,人家牛僧孺笑而不答,让人拿出整整一匣子纸条,一看每条都写着杜牧今天夜宿某处,平安无事。杜牧看了之后,真是既感动又惭愧,到哪儿找这么好的领导啊。那我为什么要先说这三个好处呢?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杜牧的诗风,杜牧关心政治,偏又身处晚唐、积弊难返,属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可谓“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出自“红楼梦”,原诗“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所以他喜欢写怀古诗,借古人旧事来浇心中之块垒,这就让他的诗感慨深沉。但是又因为杜牧的人生顺风顺水,所以他只感慨不凄凉,不像李商隐那么婉约惆怅,这又让他的诗俊朗风流、深沉俊朗,最后就成了“小杜”风范。这首《泊秦淮》也是如此,那《泊秦淮》这首诗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呢?现在大家一提南京就立刻想到秦淮河,想到六朝烟水,秦淮河也因此号称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但是大家要知道,这条河在历史上曾经叫过好多名字,直到唐朝才改叫秦淮,又直到杜牧的《泊秦淮》出来,它的名字才家喻户晓,广为传颂,从此再也没有改过。换句话说没有秦淮河当然没有杜牧这首诗,但是,没有杜牧这首诗,其实也就没有今天的秦淮河,一首诗成就了一条河呀!那这首诗好在哪呢?先看第一句吧,“烟笼寒水月笼沙”。我们今天写作文,经常会讲“龙头虎尾”的原则,是说文章开头一定要写好,那杜牧这第一句诗就符合龙头的原则,写得特别漂亮,漂亮在哪?在两个笼字。“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淮河里的水也罢、秦淮河边的沙也罢,都笼罩在一片月盈水汽之中,都那么迷蒙(迷蒙是指迷茫 宋 翁元龙 《江城子》词:“月帘栊,影迷蒙。不清楚的意思。用来形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常用于抒发意境.),迷蒙的像什么?像一个梦啊。这种梦幻感、迷茫感一出来,马上这首诗的基调也就定下来了,什么基调啊?虚幻的、稍纵即逝的,这正是怀古诗的基调啊。一句话就定下了一首诗的基调,这是第一好。第二好好在哪?在“烟”和“月”这两个字。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烟笼寒水月笼沙”,而不能倒过来,说“月笼寒水烟笼沙”?那可能有人会说了,这本来就是互文哪,所谓“烟笼寒水月笼沙”,其实就是烟和月笼罩着水和沙,之所以分开写是为了文字漂亮、音韵响亮嘛。这话没错,但是呢,就算互文也只能写成“烟笼寒水月笼沙”,而不能是“月笼寒水烟笼沙”。道理在哪啊?首先,烟和水都是流动的,而月和沙都是相对固定静止的,这是以动对静。第二个,按照古人对颜色的讲法,烟和水色清,而月和沙色白,这是以清对白。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动静相对、清白相应,它是宁静、柔软的,但又是清冷、迷离的,一下子,秦淮河的风韵就已经扑面而来了吧?那再看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其实是一个倒装啊,本来这些话是应该放在前面的嘛,因为诗人夜泊秦淮才能看见“烟笼寒水月笼沙”,可是呢,如果真写成“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那就太平铺直叙了,所以诗人怎么办?他干脆倒过来,先声夺人,先写扑入眼帘的景致,然后再追述夜泊秦淮,点出时间和地点,这样一来主次分明,不就有韵味了吗?
这 “夜泊秦淮”四个字,其实是用来交代前一句的,那“近酒家”呢?近酒家就是用来勾连下两句的嘛。下两句诗是什么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所谓“商女”就是歌女啊,诗人只有靠近了酒家,才能听到里面歌女的歌声,歌女在唱什么呢?她们正在唱《后庭花》。就这一首《后庭花》,一下子让诗人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无限感慨随之而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什么呀?《后庭花》的全名是《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所制的曲子,也是陈叔宝填的词。其中两句是“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所以就叫《玉树后庭花》嘛。这词也吧,曲也吧,本来没有什么,就是讲美女如花,“宫体诗”不都是这个样子嘛,但是要知道当年隋朝的大军已经就要打过长江,陈后主还跟张贵妃等一干美女,还有江总(江总(519年~594年)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十八岁时,江总初任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又授职为何敬容府主簿,不久调任尚书殿中郎。平定侯景之乱后,诏命江总任明威将军、始兴内史。恰逢江陵陷落,江总遂不成行,从此寄居岭南多年。天嘉四年(563年),因任中书侍郎回朝廷,管辖侍中省。陈后主陈叔宝时,江总任宰相,他不理政务,只是每天和后主在后宫饮酒作乐,因此国家日益衰败,君臣昏庸腐败,以至于陈朝灭亡。开皇十四年(594年)死于江都,时年七十六岁。)等等一干大臣整天唱着《玉树后庭花》,这不就是醉生梦死吗?结果呢,隋朝大军从天而降,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玉树后庭花》也因此成了亡国之音,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哪!可是呢,歌女哪里知道这歌声里蕴藏着亡国之痛啊,她们还在岸上的酒家里高高兴兴地唱着这首歌给客人劝酒助兴,这让船上的诗人隔江听来是何等感慨、何等悲凉啊!那诗人是不是在谴责歌女呀?当然不是,歌女唱什么歌,还不是随着客人的喜好来呀。那秦淮河上的客人又是什么人呢?还不是那些被朱佩紫(出处:《晋书·夏侯湛传》:“若乃群公百辟,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坐而论道者,又充路盈寝。”)的达官显贵。歌女们唱《玉树后庭花》,背后是达官显贵在听《玉树后庭花》,就算歌女无知,他们这些人岂能不知这是亡国之音,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还是选择装不知道,选择掩耳盗铃、选择醉生梦死,这不就和陈后主时代一样了嘛。所以这两句诗妙在哪啊?妙在不知,妙在犹唱,不知的背后是知道啊,犹唱的背后是不理会呀,知道而不理会就意味着不接受教训,意味着历史悲剧即将重演哪,这不正是杜牧《阿房宫》里讲的那句话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样的忧心忡忡、一样的政治家心肠,只不过那时文这是诗罢了。文章嘛,就要写得酣畅淋漓,而诗呢,则要含蓄蕴藉、留有余地。我们讲刘禹锡《乌衣巷》,说他好就好在用一只小小燕子寄托了盛衰之叹,那杜牧这首《泊秦淮》则是用一首流行歌曲串起来兴亡之感哪,这种兴亡之感和开篇的烟水迷离情景交融,既符合诗的本性,又带着金陵故都秦淮烟水的特有烙印,一下子就让秦淮河的形象定格了。后来王安石写《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最后一句不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嘛,这就是向杜牧致敬啊,那再后来骚人墨客写秦淮河也都脱不了杜牧的影子,这就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啊!
再读一遍,“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说过刘禹锡没到过金陵,他想象的金陵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一片萧瑟。而杜牧呢,是到过金陵了,他看的金陵其实是一片繁华,有酒店船家、有歌儿舞女,但是呢,这繁华的背后仍然是无尽悲凉。那金陵这种基调到底是谁最先打下的呢?下一期,跟大家分享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