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习
一、
重点内容
胃脘痛
中医辩证:脾阴虚证。
胃肠道钡剂造影:全部结肠炎症。
治宜:养阴益脾、润肠降浊
方药:生地黄、炒白芍、乌梅、怀山药、火麻仁、决明子、陈皮、甘草。
二、
学习汤承祖老中医治疗“阴虚型胃脘痛”一例。
对于姓沙的我只听说过“沙和:尚”,除此之外再没听说过别的沙姓人物,也许是我们这里姓沙的人较少之缘故吧。
在一九七九年秋天值学校收学之季,汤老医师在门诊接诊了一位沙姓胃脘痛的病人。
该患者为女性,年龄在六十七岁。她告诉汤老她的胃脘痛起于一年半之前,饭量逐渐减少,现在每日三餐加起来也至多能吃三两,并且在饭后胃脘部及脐腹觉得隐隐作痛胀满。
口干、头昏、大便呈颗状三四天才行一次,两腿无力,睡中梦多。
脉显示弦象,每分钟跳72次,见舌苔簿而净。曾经做肝功能、心电图、肝胆超声波检查均正常,胃肠道钡剂造影报告为全部结肠炎症。
汤老依据四诊合参,认为胃主纳,脾主运,患者之食少,食后脘腹胀且痛,均系纳、运功能失常所致,而大便数日一行,呈颗粒状,以及喉干、梦多、头晕、脉苔所见,皆为阴不足而阳有余之象。
中医辨证,属脾阴虚证。
是阴虚之象已表现于仓廪(后天脾胃)之夲,注意:(汤老认为胀痛出现于食后,为胃中充盈部热增甚所致)。
治疗宜:养阴益脾、润肠降浊、理气和胃。
药用、生地黄15克、炒白芍12克、乌梅12克、怀山药20克、火麻仁12克、决明子12克、陈皮6克、甘草5克。
该沙姓患者共来诊三次,服药15剂。
大便当服至第九剂时,大便开始变软成条状,每日一次,进食量增至每日六两,食后脘腹胀减轻,喉干也相应好转。
只是时而偶感头昏、心悸。脉弦,每分钟69次,舌苔净,证情较前改善。
基阴长阳消之征,原方怀山药加至30克,另加黄精15克,炒白芍增为20克以增强养阴之力。
又服10剂,纳食基本复常。脉缓,苔簿。痛胀消失,诸证均愈。
又服5剂而停药。3年来安好如常,胃肠道钡剂道影,结肠未见病变。
汤老认为脾阴虚之为病,实属临床较常见,但为人重视不够。汤老接着说,其实,运化功能失常所出现诸证而属阳有余阴不足者即属之,肝病传脾,出现脾阴虚证不少。斯则脾喜燥而胃喜清润,不能一概而论也。
中医理论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阴虚就是阴虚,只要辩证准确,勿需拘疑“脾喜燥恶湿”。
见汤老在临床只要见效,每是加重剂量让患者续服即可。即阴虚症状改善后,其余诸症会迎刃而解,从不轻易改弦易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