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随感录想法
对高校孩子就业的看法

对高校孩子就业的看法

作者: 泉水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1-06-19 00:03 被阅读0次

网络图片

在上海就读国家211院校的工科生儿子,毕业后签订合同,去了教育培训机构当老师,有人说,丢了专业,可惜了;有人说,上海机械制造业外迁,工科生就业很难,应该继续读研究生,才是出路;也有人建议,在上海,去培训机构比国企强,体制内企业没有前途。在此,给合大家关注的热点、焦点,就孩子就业问题,我谈谈个人看法:

1、自己的路,自己选择。

现在时代不同了,媒体网络很发达,孩子们掌握的信息量,也许比我们了解的更多。过去,信息闭塞,孩子们大多都是听父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惯了,反而没有主见,不能自主,年轻人的路,让他们自己选择,放开去闯,年轻就是资本,我们可以允许失败,包容失败。

不知哪位哲人说的一句话:你连改变别人的一点念想都不能有,更别想改变别人。我很赞同。每个人的阅历、认知、所处环境不同,思维大不一样。我们很难改变一个人,除非自己改变。我们能给年轻人的,只能是建议,也只能是建议而已。年轻人的路,只能自己选择。

有人建议,年轻人,就要多经历一些,锻炼自己,而不是从一而终,更利于自己的职业定位,家长应该给与鼓励。说的太好了,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谁将来能一帆风顺,苦难、逆境是年轻人成长的最好阶梯。他们最缺少的就是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

作为长辈,不参与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和信任,同时也是家长身心解脱的唯一途径,对孩子有益无害!如果让孩子强行按照家长的意愿,选择就业,将来工作不好,或生变故,会落下抱怨的种子。一旦遭遇失败,聪明的孩子,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再图出路,而没有主见的孩子,就会怪罪家长。

2、各尽职责,各自扮演好角色。

我们管的太多,太不自信,不自信的家长能引导小孩自信?家长只能带给孩子品德,毅力,习惯,常规利弊分析,其他不需要管了。我们不了解目前就业市场,与其担心,不如充分相信孩子。落棋不悔,让孩子自己去闯,自己去体会和奋斗,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人生,多鼓励,多交换看法。

没错,自打从小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太多了,太严了,导致现在孩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自主,没有独立人格,就无法自信。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吃过苦头,唯我独尊,缺少历练,也缺乏爱心。让他去闯,去接受社会毒打,去做选择,至于对与错好与坏,时间会告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彩虹总在风雨后,掌声想在冲刺前。只要是孩子选择的路,每走一步,都是精彩的。作为家长,我们不是幕后,只能是助手。我们是西北人,这里相比大上海,那是落后的很多,这里就业机会也少的很多。把孩子送出大西北,能在上海上学,而且还是比较好的大学,已基本完成我们的使命。人生的路上,只有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才能获得不菲的片酬。是好是坏,自己说了算!

2、职业规划,务必清晰

大多数孩子,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或随波逐流,没有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书读的太少。杨绛先生曾说过:不是我们欲望太多,而是书读的太少。是的,书读的少,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固定在自己狭隘的思维中,没有突破自我认知。僵化的思维,无法激发成长的动力,不愿意改变自己。

这里分享一个成功案例。我有个同事,他的孩子也是华理的,读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今年才31岁,作为引进海外青年拔尖人才,4月份签约江南大学副教授,周围的同事们羡慕不已。

孩子于2001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学习高分子材料专业。据说,材料专业是华理第二牛叉专业。4年后,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华理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被上海巴斯夫公司相中,提供免费实习,但他并没有签约,而是考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再读博士研究生。3年后,攻读博士后。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回国较晚,于4月份选择投奔江南大学。在引进计划中,兰州大学给出的条件相当优厚,正教授待遇,年薪30万,但他放弃了。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读研的队伍也非壮大。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安逸,24小时游戏不离手,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让年龄比他们大很多的人送外卖,这是现实,也是真相。平时给父母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等生活费没有了,只一个短信就搞定。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作为家长,我们也要深深反思。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网络图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高校孩子就业的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ct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