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意思就是说,不管明朝来多少人马,对策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路。凭借着这个策略,努尔哈赤全歼了明军。
❤️平时做事时,一定要做一个专注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聚焦在一件事上,不可三心二意,如果你想同时做几件事,那么每件事的结果都不会太好,倒不如集中火力专攻一件事,这样会大大提高你的效率。
>> 书店里的书千千万万,其实借鉴和参照的往往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书籍。从古至今,套路和需求永远没有变,变的只是包装和形式。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看完所有的好书,只需要有选择性地看一些关乎“道”的书就可以了。我说的这个“道”,就是知识的生产规律,就是提纲挈领的开山之作,就是某个领域的集大成者。
❤️书有千千万,但很多书都是换汤不换药,你也没有时间把世上的所有书都阅读一边,所以你要有所取舍,去读该领域的经典著作,读不懂也没关系,细细品读你总能从中悟出真理。
>> 你读书的时候,只要掌握方法,迅速找到并记住精要,就可以了。记住一句话、一个结论、一个方法或者一个故事,然后记住几个支撑观点的核心论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常容易。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之后,你都不记得了呢?
原因之一是你总想把书中的所有内容都记下来,但事实证明你做不到,所谓“贪多嚼不烂”,其实你只需要把书中的重点记住就好,哪怕只记住一句话,没准这句话将影响你的人生走向。
>> 乔布斯之所以能想到“极简”的方法,是因为他早年间从禅修中汲取了很多智慧,他的理念是“至繁归于至简”:先要理解本质,然后从本质出发,只做和本质有关的事情。
❤️乔布斯在商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成功的理念源于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事物越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了,最后自己也从中走不出来。
>> 大家不要执迷于每年快速读完100本书,而是每年精读几本最重要的书,你的学习效率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大大提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读书却不能一直追求速度,不求甚解,比起速度,更重要的是你理解了多少本书。
>> 知识大神吴伯凡老师曾经说过:迎面走过来的那个人,其实不只是个生物体,那是个思维容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说到底就是个人三观的不同,三观不同,不必强融,你要找到和你有同样价值观或能升级你价值观的圈子,这样你才能有更快成长。
>>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转述能力,因为我们读书是为了帮助自己提升认知层次,或者尽可能地把读书的成果用在个人发展中。
❤️你看完一本书后,能否把这本书的重要内容转述给其他人呢?当你能很好完成这一点时,就证明你已经消化了书中的内容。
>> 掌握人类底层的“思维模型”,是“极简精读法”的核心,哪怕我们读书只有这一个工具,那也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有一天,你也可以像查理·芒格一样,一生读了大量的书,并且全部转化成了精英必备的三项能力:判断力、理解力和说服力。
❤️牛人之所以那么厉害,是因为他们从底层逻辑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人,你会发现像查理•芒格、巴菲特这样的人会把大量时间用在读书上,如果你也渴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那也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底层认知。
>> 为什么掌握人类底层的“思维模型”如此重要?第一,用思维模型可以迅速找出一本书作者的很多关键信息。第二,思维模型基本上涵盖了人文社科领域90%以上的话题,掌握了基本框架,在读书的时候就能大大增强理解力,效率也会大幅提升。第三,可以用思维模型去写作。掌握了一个思维模型,可以打开思维,让你的视角更全面,有正有反,知识更容易成体系。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和运用好思维模型,这样你的阅读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阅读效果也会飞速提升。
❤️提升自己的底层逻辑,就要多学习思维模型,这里推荐一下李善友老师的视频公开课《第一性原理》,在里面你会了解几门学科的重点模型。
>> 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只有核心观点和核心证据,了解了这些内容,就相当于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
❤️判断你是否掌握一本书的内容,就看你是否掌握了书中的核心观点和论据,其它内容你不用那么重视。
>>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是第一个提出“知识管理”概念的人。为什么知识需要管理呢?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方便“定向积累素材”。 第二,方便“准确调用”
❤️我们常说人需要管理,其实知识也需要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不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识体系,你学的内容终究是一团乱麻。
>> 通常而言,我们一生中能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最多也就是24个。从18岁上大学开始,两年深入地了解一个大的领域, 48年之后你肯定已经退休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是著名的跨界大师,他一生主要钻研了16个学科,正好符合2进制。
❤️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你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掌握,因此你要学会聚焦,选出对你来说最重要的知识开始专注学习,你就已经很优秀了。
>> 80%的时间用来读你最爱读的书,留出20%的时间来读那些能推动你的知识系统更新迭代的书。即使你不喜欢这些书,也要逼着自己读下去,不要让自己成为那只“感恩节的火鸡”
❤️切忌只读一个类型的书籍,这样只会让你处于舒适区当中,你要让自己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即使很难,你咬着牙读完也会对你有所帮助。
>> 对过去读过的书,得有一份尊重的态度,我们提炼其中的精华,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对还没有读过的书,得有一份开放的心态,始终怀有一颗好奇之心;对于当下正在读的书,得有一份专注的精神,心无旁骛投入其中。
❤️你要让读过的书融为你自己的一部分,对于自己未读过的书不要妄加评论,要带有一颗好奇之心,对于你正在读的书,你要全心投入当中,主动汲取书中的知识。
>> 就像我的前老板罗振宇曾经总结过的那样:“面朝过去得有个基础,背朝未来得有份谨慎。然后立足于当下,把当下最该干的事干好。”
❤️大多数人都会考虑过去、未来、现在的关系,他们把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悔恨过去,担忧未来,没有把心思放到现在。其实他们最应该把握的就是当下,做好当下的每件事。
>> 逻辑是一种“输出”,越“输出”才会越有逻辑。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背几篇有逻辑的文章。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记硬背,而是不停地向别人复述,或者复述在一张纸上。慢慢你就会发现,越复述越有逻辑。这个方法是诺贝尔物理学家奖得主费曼提出的费曼学习法,大家也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加深了解。第二,学会“三段论”和“驳论”,这是所有理论书通用的论证方法。那么多学术大牛都用,这个方法自然有其神奇之处。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三段论”是“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这样的原因”,“比如说……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这其实是错的”,“总而言之,我的结论是……”比较常用的“驳论”格式是“他们都以为是这样,其实是错的”“比如说……是错的;比如说……是错的”“我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所以应该是这样”。
❤️我很羡慕那些逻辑清楚的人,他们永远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会说一些无用的废话。
作者也给出了我们两个提升逻辑的建议,要多多练习,自己才能有所改变。
>> 贝叶斯定理:假如一个袋子里有100个球,分别是红色球和绿色球,每样有几个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想知道抽出一个绿色球的概率是多少,怎么办?我们就随机从里面抽出来,用每一次的结果反复调整概率。前三次都是绿球,那第四次抽出绿球的概率就是100%,假如第四次抽出来的是红球,那我们就相应调整概率。
❤️我之前应该在数学概率里学到过这个理论,但是由于它和我的生活实际没有关联,所以学过也就忘记了。
如果学完知识之后能够为己所用,那么就能记得更牢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