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信天翁很固执,任性地挑战风的速度。
如果有人要我在《漫长的婚约》里找一句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无疑是它。这是男主马涅尔对女主玛蒂说的话。
信天翁是一种海鸟,善于飞行。它出现在影片中的许多个地方——玛蒂和马涅尔爬上钟楼时,马涅尔在海边的岩石刻下“MMM”时。它也多次出现在人们的口中,无论是作为象征了玛蒂和马涅尔的爱情的海鸟,还是作为战场上的德军飞机。
玛蒂就像信天翁一样,任性、固执。
她是马涅尔的未婚妻,电影之所以叫作《漫长的婚约》,是由于马涅克在一战中应征入伍,曾经指日可待的婚约变得遥遥无期。在马涅尔阵亡的消息传来之后,玛蒂开始了长达数年之久的等待和寻找。
如果说这场残酷的战争就像海上无情的大风,那么玛蒂就是那只逆风飞行的信天翁。
这是一部战争爱情片。对于沉重而残酷的战争悲剧,导演采用了压抑的灰色调,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战场,透出绝望和残酷。而对于后方的和平生活,影片以一种泛黄色的安详色调呈现,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怀旧却乐观的气息。
电影刚开始,一副被悬挂的尸体映入眼帘。下雨天,发出微弱灯光的油灯旁,一个稍胖的士兵点着嘴里的烟,他的脚下是泥泞的土地。
他站在被雨水淹没地面的战壕里,两旁的沙袋和梯子在雨水的冲刷之下有一种腐烂的味道。那棵高耸的枯木,长着形状古怪的枝桠,枝桠的表皮已经开始发霉。它要迎接的似乎是一场并不猛烈但却永远不会停下的雨。
正是这片场景,将我拉入这块战场之中,有一丝悲怆,有一些壮烈。导演对场景的布置和对道具的使用无疑是成功的。
一行人出现了,领头的军官,被押解的犯人,押解犯人的士兵。这些人的脸冷郁而悲壮。
影片的主角是五个被军事法庭判以自残罪的士兵。战争之前,他们分别是木匠、电焊工、农夫、皮条客、灯塔上的看守。为了逃离战争,他们选择自残,因此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故事从叙述他们的过去与现在开始。
影片在这段叙述中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黑色的现实和泛黄色的过去,交叉呈现在观众眼前。
战场上的大部分士兵,都不是天生的战士。如果没有战争,他们会过着最平凡、最普通不过的生活。几天前的农夫还闻着稻田里的清香,现在听着炮声,闻着毒气,看着眼前血淋淋的场面。正如士兵中的“伙房海盗”说的那样——没亲身体验过绝不敢相信。
这样的鲜明对比不禁令人唏嘘,个体命运在战争面前如同一粒尘土,在战火的裹挟中一夕骤变。
乐天派、善良人、勇猛者、惹事人、花季男孩,五个士兵的背后,是五个不同的家庭和故事。
在士兵们身上,我们会看到对待战争不同的态度,或早已看清却无力改变,或心存侥幸、不愿直视,或冷眼相看,或设法逃避。也会看到,对待他们的死亡,他们各自的爱人做出的不同选择。
玛蒂不相信马涅尔死了,因为她始终觉得自己能感受到他的心跳。科西嘉人的爱人蒂娜也并不相信科西嘉人的死讯。于是两人走上寻找爱人的道路。只是,玛蒂在不停歇地寻找和等待,而蒂娜,在确认爱人的死讯之后,选择了复仇。
影片中的战争主题不仅体现在冰冷残酷的战场上,也巧妙地蕴含在了后方的家人爱人之间。
玛蒂为了在战争中消失的未婚夫,付出的是坚持和青春。而蒂娜,则赌上了一辈子的幸福和生命。
可是我们又怎么能说,他们的做法,孰是孰非呢。对待伤害,有人选择接受,有人选择回击,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在残酷无情的战争背景下,都令人唏嘘和心疼。
回到玛蒂的身上,饰演玛蒂的是法国女演员——奥黛丽·塔图,“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抹无邪的微笑,一副与众不同的神情”,玛蒂的固执与坚定,仿佛就是长在奥黛丽身上的固有气质。
她的笑容温暖而带有一丝狡黠,她在海边和窗前吹着低音小号,因为这是“世界上最绝望的声音”。她和旁人说话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出内心的固执,她不给人留说话的余地,但她的内心,爱那些劝说她马涅尔已经死去的亲人和朋友。
这是一个形象丰富的女主角。
影片还将这个坚持着漫长的寻找和等待的女孩子,设定为一个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她拖着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腿,全力追赶马涅尔的马车,她跟自己说——“如果我比马车先到拐弯处,马涅尔就会活着回来”。
那段场景和音乐令人落泪,镜头切到她一瘸一拐地奔跑着的双腿,又转到她坚毅的脸庞,然后拉远,她奋力奔跑在小道上,穿过两旁低矮的树木,脚下是泛黄的草地。
音乐随着她的追赶,急促起来,她的身影在泛黄色的背景下,显得那么无助,那么令人心疼,却又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玛蒂寻找未婚夫下落的过程,犹如破案般抽丝剥茧,一层接着一层,德国军靴,红色羊毛手套,待解密的信,科西嘉人的未婚妻,“伙房海盗”……一个个凌乱的线索,在玛蒂的坚持下指引着最终的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最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些巧妙的悬疑设置和情节的紧密展开,而是一直在帮助蒂娜的人们:嘴硬但心软的叔叔,幽默风趣而一直支持蒂娜的婶婶,还有那个踏遍千山万水的侦探“包打听”,甚至是深夜到来的“伙房海盗”、每次送信都要在石子路上耍帅的邮差……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法国人独有的那种神经质的幽默,每一番对话中,都含着温情的味道。
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玛蒂一家人在屋前的对话和深夜里“伙房海盗”到访的餐桌谈话。
第一个画面中,玛蒂坐在桌前写信,婶婶站在不太高的梯子上擦门梁,叔叔正在锄草,而他们家的狗“鹰嘴豆”懒洋洋地趴在屋前,屋檐上的花成片地盛开,有一些垂了下来。玛蒂的身后正是一大簇的花丛。在黄色的色调中,这一副安详的画面让人暂时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只看到温馨和惬意。
而在第二个画面里,寻找马涅尔下落的关键人物塞莱斯廷·布在深夜到访,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那种对陌生人的关怀,在桌上柔和的灯光下令人感到温暖。这两个画面中,色彩和光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许正是身边的亲人们无条件的支持,才能让玛蒂这只信天翁,在风中飞行了这么久。
导演将这场爱情构架在了战争的背景之上,让这份爱情更显不易和珍贵,更加震撼人心。儿时相识的伙伴,在灯塔的顶端定下终身;长大以后的恋人,用一颗心连起遥远的距离。两人的相处片段并不算长,但足以勾勒出他们之间的情感。
放学回家的路上,马涅尔一路跟着腿脚不灵便的玛蒂。“你的腿不会疼吗?”“我可以当你的朋友。”“你到达过灯塔上面吗?我可以背你到顶端哦。”
年少时的相遇没有太过浪漫的情节,但少年的天真无邪却更显珍贵。楼梯上背着玛蒂的马涅尔吃力而坚定。钟塔顶端打闹的两人无忧无虑。那股三次被点燃又被吹灭的火焰,是青春的青涩和悸动。
马涅尔说,有一颗心在他手上跳动。这颗心是他在战争中温暖的慰藉,是他受伤之后的支撑。这颗心让他在黑暗的现实里不断默念“马涅尔爱玛蒂”。
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简单的爱情令人向往;这样艰辛的爱情,又让人不禁升起敬佩。导演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战争中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格局宏大,涉及到的人和事、景和物数不胜数,我难以将其囊括讲述,上述的评论只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影片一角。
战争距离我们似乎已经很久远了,爱情也各有不同。影片将战争与爱情完美融合,又足以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确无愧于众多好评和多项大奖。
战争很沉重,影片让它显得举重若轻,那种轻,更令人感到沉重。而爱情很美好,影片中没有甜蜜的爱情,男女主角的同框甚至只出现在回忆和结局里,但正是这种跨越了距离的爱情,让你我心动。
愿每一对遭遇阻碍和坎坷的恋人,都是在风中逆风飞行的信天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