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身边的同事问到“学习到底有什么用?”或“学习有什么意义?”面对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凭感觉回答,总想写一篇文章,系统整理一下自己对学习意义的思考,就用此文来做一个阶段性小总结,本文内容来自于一些学习方法类图书的阅读和自媒体学习心得,同时,总结对自己学习成长经历的一些反思。
学习李笑来老师的思路,探讨一个问题之前,先要对问题中的概念有明确定义,然后再去深入思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概念的使用场景和边界。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从本质上看,学习是为了成长而采取一种行为方式。清楚了学习的本质后,我们来看学习都有哪些主要场景:校园中,工作时,生活里。在具体场景中,我们可以更容易发现学习的意义。对于场景的描述会使用一套结构进行阐述:年龄,角色,学什么,为什么学,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大家也可以深入思考,进行场景补充,问题补充或解决方案补充。
场景一:校园中
年龄:6岁-18岁+
角色:学生
学什么:按照现有学科设置,学习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等课程,参加中考,高考,考研,考博等考试。
为什么学:多数人是不清楚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到底为了什么,也几乎没有老师关心自己讲的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有什么真实帮助。老师和家长达成默契,共同编织了一个美好的谎言,高考完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似乎完成高考就是学习的终点。还记得前些年出现过学生高考后烧书的事件,这些烧书的同学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学习的价值呢?当然在这个战场上很多人被早早淘汰,还好中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度,直播市场的火爆让一部分朋友找到了另一条实现财富自由的路径。
相对于这些不知道为什么学习的朋友,有些朋友则很幸运,他们天资聪慧,很早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父母言传身教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或者机缘巧合下喜欢上了某个学习好的女生,突然点燃了小宇宙,找到了学习的意义(我的初中同学中出现了一个案例),或者很小就明白了需要靠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不断进取。
总之这些朋友机缘巧合下找到学习的意义,知道为什么学习,或者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学却知道好好学习是必须的。回首校园生活,以更更高维度的视角看待校园学习,其实我们会发现,在学校学习阶段,我们其实都在学习未来安身立命的底层技能,阅读,演讲,写作,逻辑思考,明辩概念,面对压力,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个阶段就是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些能力的训练才是教育应有的目标,而不是现在教育中的考试导向。面对一场人生的马拉松,起跑线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用跑百米的冲刺跑马拉松,很可能会后续乏力,我们身边也会有很多高中之前一直学习很好的同学,到了大学彻底放纵的例子吧。
存在哪些问题:
1、教育制度陈旧,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回溯人类教育史,当今世界通行的K12教育体系是普鲁士人在18世纪率先发明的,他们收取税金,成立学校,按年龄设计教育内容,然后推行标准化教育。在当时,这无疑极具革命精神,让很多不可能上学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求学梦。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教育体系,到了1870年,美国的37个州都建立了公共学校,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国民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1892年,由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带领的10人委员会研究确定了K12教育的标准化内容,6—18岁的公民应该完成8年初等教育和4年中等教育,他们决定英语、数学、阅读列入常年学习内容,而物理、化学则是在中等教育阶段才加入。自此120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推行,内容大同小异。这套制度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将学科打散,为了将学生培养成而未来工厂中的螺丝钉,崇尚填鸭式教育,扼杀创造力。今天我们正身处在大变革时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将极大程度上替代当下的机械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人类相对于人工智能更有优势的领域是创造力,模式识别。今天就业市场也在呼唤创意精英,不要书呆子。
2、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当前的课程划分,知识点的前后设计看似科学,井然有序,但存在大量的知识割裂现象。在学生眼中所有学习的知识是断断续续,学校学习的知识没有或很少有什么实际应用场景的。工作后回头看,其实学校中学习的一些能力其实是安身立命的底层技能,比如写作,帮助我们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是工作中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学,培养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其中的概率和统计在工作和理财中意义重大;历史,让我们以史为镜,真实的历史并非课本中死板枯燥的数字,是一个个人物在复杂环境下的选择等等,其实回头看会发现这些学科可以很有意义,如果以完善人的视角去传授知识,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很可能帮助更多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
3、考试方式反馈滞后,容易导致脱队。学校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是否掌握,是通过考试测验来验证的,老师会告诉你,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你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水平和理解程度。但事实上考试的问题多多:它不能反映你在这门功课上的潜力,理解得快也不一定就理解得深入;考试无法反映你学习效果保持的长久度,很可能就是短时记忆;考试也无法告诉你思维过程是不是正确,也许就是蒙的。考试结果是80分可能代表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完全没有理解,但是从分数看还可以,则忽略了问题,直到问题累加足够过多后,完全无法跟上大多数同学,被迫补课或放弃。而且考试很难达到测验学生潜力的目的。
4、繁重的作业降低学习兴趣,枯燥的考试让人厌恶。中国现有的“素质教育”每天都会让学生做大量的家庭作业,各科老师争抢着学生回家后的时间,而很多会的内容需要重复的去做,你知道一年级的小学生就一个5+6的题目得算多少次吗,数学书,练习册,应用题,考试,各种重复,使得学生们对这类各种重复的体力劳动厌恶至极。而那些不会的,或不懂的问题,根本无法通过这种繁重的作业表现出来,考试的压力让人产生厌恶情绪,在巨大压力下,学生们会越来越痛恨学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精熟教育+刻意练习+整体性学习
1、精熟学习法。所谓精熟学习法就是在学生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之前,应充分理解以前学习的概念。这个道理简单明了,但事实上当前的教育体制并不支持。在当前以班级为单位的标准化学习体系中,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一样的聪明和专注,所以授课老师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水平。那些所谓的“差生”就被放弃了,他们在没有掌握前面概念的情况下,就被无情地拖到了下一个环节,以至于听不懂,干脆破罐子破摔,成了真正的差生。
2、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打破了天赋论,告诉我们所有技能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学会并成为大师,包括以往我们认知中的天赋技能: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完美音准,篮球天赋等。学生时代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XXX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XXX真聪明,一学就会,在充斥着这种心理暗示的学习环境下,表现“笨”的学生可能认为自己真的笨,给自己暗示说自己怎么学都学不会,而被暗示聪明的学生有可能真的认为自己是天才,沾沾自喜,不好好学了,靠短期突击解决问题,可能月考或期末考试还OK,但是遇到中考和高考就会败下阵来(初中和高中都有这样案例,可以试着回忆一下)。
《刻意练习》是作者经过三十年对各领域专家的观察,整理出的一套从普通到卓越的练习方法。作者得出结论,那些所谓的天才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压根没有所谓的超级天才,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差异很小,更多的天才是父母很早训练的结果,比如莫扎特,朗朗,丁俊晖。长期坚持刻意练习,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大师。当我们学习的是一个已经有一套完善训练体系的技能或者知识时,当我们能够找到优秀教练,为我们提供实时反馈和优化建议时,当我们始终保持自己在学习圈,而不沉溺在舒适圈,当我们可以创建新的心理表征时,我们就会表现出超越他人的“天赋”。后续会单独分享这本书的训练方法。
特别喜欢keep的广告,其中几句广告词分享给大家“我,进化成另一个我”,“那有什么天生不同,只是我们天天坚持”,“自律给我自由”。在混沌研习社,运动健身keep的九零后的CEO提到:“八零后创业讲的是梦想,九零后创业说的是信仰”,瞬间感觉长江后浪推前浪,视野可能与年龄无关,只与成长速度和思考深度有关。
3、整体性学习。《如何高效学习》中介绍了一套学习方法:模型,结构,高速公路。通过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通过类比,内化法,比喻法等方法处理学习中的各类信息:随意信息,概念信息,过程信息,抽象信息,具体信息。我们可以把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想象为一座城市,当我们获取新知识的时候,实际上相当于发现了一个卫星城,如果能让我们的城市有多种交通与卫星城保持往来,那么很快它就会融入已有的城市体系中,但是如果只有一条羊肠小路连接,这个卫星城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城市脱离,相当于这个新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脱离。所以通过整体性学习,可以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彼此相连。后续会单独分享这本书的训练方法。
场景二:工作时
年龄:30岁-60岁
角色:员工或管理者
学什么:职业技能,沟通技巧,管理技能等
为什么学:先来说一个奇怪的现象,这种现象经常在父辈中出现,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是否经常听到父辈们等着国家涨工资,似乎国家增发货币,物价增高,自己的工作年限增加,涨工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我们是否需要思考一下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企业是要评估一个人对公司的实际价值后为其支付工资,而为了员工长期稳定服务可能会有一定涨幅,但是如果员工技能毫无提升,涨工资其实是奢求,如果你在工作中没有任何成长,解决问题能力没有提升,当公司遇到经营压力,降薪是应该的,加薪是一种奢望。
前段时间一句话特别火:“你不是有10年工作经验,只是把1年经验用了10年”。身在职场,我们的核心诉求是个人的能力提升带来的价值提升,通过自己的升值去要求应得的高额回报。个人能力提升的体现形式是问题处理能力,明确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前预测问题,公司实际上是为问题解决能力付费,更残酷一些的逻辑是因为公司感觉购买你的时间是赚到的,给你的工资是对你每天八个小时的估值,估值围绕价值波动,只有价值的提升才是加薪的基础。所以为了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成年人在工作中学习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存在哪些问题:
1、被父辈影响,感觉工作中不用学习。有一种简单粗暴的三段论人生,三十岁之前学习,三十到六十工作积累财富,六十岁之后养老并消耗前三十年积累的财富。这个模型掩盖了职场中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服务崛起,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掌握了高效学习技巧的精英,一年积累了几年行业经验,比如小马宋对于营销的理解比很多做了十年的老司机还深刻,但他却是九零后,所以不要再期待不学习就能升职加薪了,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结束,当今社会也没那么多铁饭碗,精耕细作的时代已经到来。罗辑思维节目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四十年黑洞”,作者预测我们这代人因为科技进步,医疗环境改善,人类寿命可能延长到一百岁,这就相当于退休后我们还有四十年,你如何能够活的有尊严成为一个需要直视的问题,如果保持今天的通货膨胀率,你需要具有多么强大的理财能力可以再没收入的情况下维持自己生存呢?特别喜欢徐小平老师,充满好奇,精力充沛,希望自己可以在六十岁时可以像徐小平老师一样。
2、没有耐心,急于短期获利。工作后发现人们很容易浮躁,今天听说某某买房,明天听到某某创业,今天某某炒股大赚,明天某某比特币暴富,一条条刺激神经的消息,让我们都很着急,似乎机会稍纵即逝,很多人放弃的主动思考,希望买彩票暴富,希望通过股票或投资实现财富自由,每天盯着k线图,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看图预测未来上,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因为想要挣快钱,则很容易没有耐心参加一次职业技能培训,系统学习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耐心如同投资中的复利,往往短期可以获利的投资风险远超想象。
3、选择安逸。今天的生活都是之前选择的结果,有些人面对变革选择了沉默或不作为,这些也是一种选择,当遇到裁员时不停的抱怨凭什么裁掉的是自己,这都是在变革的时代选择安逸的代价,前些天看到尚德的最新广告语“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每个时代都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深受启发,再次强调,大变革来临时,选择安逸则未来渺茫。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概率权。罗辑思维最新几期节目中,罗胖一直提到一个概念-概率权。描述一种决策或选择方式,就是抛弃那些没有价值的沉默成本,站在当下如同人工智能般根据概率做选择,不会被过去牵绊,也不对未来恐惧,一切从概率出发。李笑来老师曾经聚过一个根据概率赌博的例子,如果我的胜率有51%,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将资金拆散成100份,然后一直赌就好了,因为当概率准确时,按照概率行动就可以了。初入职场,通常是成长最快的,因为遇到大量位置,为了在组织内生存,需要不断的学习原先在学校中没有学到的知识,过了一段时间,要么被环境通话,要么本职工作已经得心应手,我们就会处在舒适圈中,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是自己能力足够了还是自己身处一个没有成长动力的组织中,如果是后者,果断使用概率权选择有发展的方向,如果是前者,也要提醒自己外部环境是否会对现有领域造成冲击。从今天的竞争环境来看,致命的竞争往往来自于本行业之外的跨界打击。
2、注意力管理。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最初就介绍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不等式:注意力>时间>金钱。当我们职场中听到那些波动心弦的暴富神话时需要选择冷静,财富的积累有两种,一种是爆发式增长,可遇不可求,一种是相信时间的力量,让财富慢慢增值。理财这件事情需要尽早,但是尽早不代表需要全部精力的投入,如果一种投资方式需要你时刻盯着走势,那么这完全不适合初入职场的朋友,因为初入职场,有很大的晋升空间,将大量注意力用于职业技能带来的收益可能远超投资收益。根据这个不等式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日常的选择,比如开车上班还是坐地铁上班,做基金定投还是做短线操作,投资黄金还是炒期货原油。
3、走出舒适区。吴晓波老师2016跨年演讲的开场就是从走出舒适区开始论述,《刻意练习》中也提到了学习就是要走出舒适区,舒适区外面是学习区,学习区外面是恐惧区,所以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因为它要求我们走出舒适区,探索自己未知的区域。下图是薛兆丰老师在混沌演习课上分享的一张人口走势图,如果我们身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稳守舒适区是最佳策略,而当我们走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的发展就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在发展,而今天的信息革命的影响将远超工业革命,如《未来简史》中赫拉利的预测,人类未来的议题将是永生,幸福和神性,而未来将产生一种全新的阶级,无用阶级,如果不想自己最终变得无用,今天我们就需要选择通过学习来努力探索这个变革时代的底层密码,相信我们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大脑,相信学习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金钱。
场景三:生活里
年龄:60岁-100岁+
角色:父母,夫妻,子女等
学什么:沟通方式,正念,面对无常,子女教育
为什么学:并不是从学校毕业就证明我们具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使拿到博士学位只能证明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是过关的。但夫妻沟通,子女教育,与父辈沟通,如何面对死亡,这些统统没有在学校无法学到。很多人处理以上问题的思路要么通过直觉处理,或者模仿父辈的处理经验。时代变了,我们真的可以用父辈的经验过好一生吗?学习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指导我们如何行动更加有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1、夫妻矛盾问题。当夫妻发生矛盾,你可能向朋友求助,也可能回忆父母处理同类问题的方式,但这些方式未必可以真的帮到你,因为朋友很可能站在你的立场上替你打抱不平,反而激化矛盾。而父母的婚姻未必可以起到模范效应,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夫妻沟通之道,通过思考和交流,化解矛盾,这些课程学校没有教,父母也很少教,但是非常重要,所以,需要靠自己学习和思考。
2、婆媳矛盾问题。中国家庭一大巅峰矛盾,所有家庭剧必谈话题,而且亮点情节往往是老公如何在婆媳关系中死去活来的煎熬,虽然最终都能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化解矛盾,那毕竟是影视作品,熊太行老师在得到APP中曾经为婆媳关系只招,樊登老师也多次提到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的处理之道,如果没有一套靠谱的理论支撑,你就很难通过直觉处理好婆媳关系,常常里外不是人,困难问题还是需要靠套路。
3、子女教育问题。子女教育过程中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其次才是学校。前文已经提到了,教育制度存在各种不靠谱,即使学校很靠谱,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重要的。有的家长可能会希望学校解决子女的所有学习问题,但是我个人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子女学习靠学校的老师完全是奢望。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关系,因为研究生在北大学习的缘故,所以接触了一些传说中的学霸,接触多了你会发现他们学习都很轻松,细聊你会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学习是有套路的,这一点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有三个技能会极大的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快速阅读,快速记忆,思维导图。教育的地域差异在这里充分体现,曾经在公司内部分享,发现北京的父母都会让孩子在小学6年级学习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学校也会教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和原理。可以想象一个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10年后其阅读量将会比不会这个技能的孩子大多少。而这些技能掌握的越早,产生的效果则会越好。但有一个坏消息,这种方法的传授只能靠父母。上过大学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周围同学中,似乎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同学普遍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而在孩子最需要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小学和初中,他们面对的老师往往是本身也没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老师也想帮助孩子,但是自己真不会啊!而到了高中,可能遇到有好的学习方法的老师,时间又不够了。从这样的模型分析,子女的教育只能靠父母。所以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说得是父辈对于下一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基因上的差异可能还在其次,更多的是一种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方法的延续,所以才会有音乐世家,书香门第,财阀家族这样概念。
出国家庭普遍还存一个问题,长辈们嘴上强调学习很重要,学习能改变命运,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学习很美好。但是他们自己从来不学习,很多父母认为买到学区房,自己就完成使命了,自己努力挣钱,大把出钱补课,就是为了孩子学习做出了最大贡献。我们试着切换一下视角,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每天听着学习如何如何重要,但看到的是父母下班回来要么打麻将,要么看电视,要么出去玩,从来不看书,我们会怎么想。孩子感知世界是多个维度的,听其言,观其行,他会发现父母言行明显不一致,这如何能让孩子相信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前文也叙述了,学习本身就是走出舒适圈,父母整天身处舒适圈,成天逼着孩子走入学习圈,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如何让孩子相信学习是有意义的呢?
4、家庭理财问题。中国家庭一般不愿意谈钱,所以我们这一代八零后接触的理财知识很少来自父母,即使有也可能未必正确,所以当我们身处一个加速变革的社会中,如何管理财富变得特别重要,对于理财有些人存在偏见,有的朋友认为每年那5%-10%的收入不值得做,一共收益也没多少钱;有的朋友认为投资就是投机或赌博,砸锅卖铁拼概率;有的朋友认为家庭理财就是买房,炒股,买黄金;有的朋友可能高点被套,一朝被蛇咬,永远放弃了某一类投资品;有的朋友感觉投资需要有大量的本金,初入职场,没多少收入没必要理财。这些认知都存在偏见,真正的投资不是投机,一定程度上也不看本金,核心关注收益率,相信时间的力量,下图是投资一元在不同的复合年化收益率下经历三十年后的变化。家庭理财从当下做起。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终生学习。因为时代在加速变革,因为我们有大量未知,因为未来无法预知,问题又层出不穷。但我相信,每一个我们当下面对的问题,都有某个大神写过一本针对这个问题的好书,找到它,阅读它,尝试结合自己具体情况,运用书中的方法,要相信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面对的问题几乎不可能是人类首次遇到的问题,所以耐下心来,相信学习的力量,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相信终生学习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愿每一个朋友到可以过好这一生。
子女教育,家庭理财,家庭关系处理每一个话题都可以单开一篇长文,而且这些问题我还在进行学习和反思,具体解决方案暂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结构,但我相信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长期学习,获取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参考阅读《翻转式学习》《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刻意练习》《如何高效学习》《好好学习》《学习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