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日志思考者
观点一致时需要警惕,观点对立时需要冷静

观点一致时需要警惕,观点对立时需要冷静

作者: PM田宇洲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20:55 被阅读117次

    一、对于【观点】的思考

    今天写一下对《罗辑思维3月17日的保守主义悖论》的思考,听音频时,感觉很精彩,但是仔细读了几遍文稿,真的没有找到其中的逻辑,文稿分了四个部分,(1)从辜鸿铭的故事引出了立场和偏好区别,(2)用陈独秀、胡适和辜鸿铭引出了观点和观念的不同,(3)通过孔子的愿景和行动的矛盾性,说出了保守主义的矛盾(4)最后提到保守主义的好处。今天不谈保守主义,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对“观点”这个词产生一些思考。

    先来看看观点的概念,百度百科中的解释,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

    我们与人交流时,一般都会有预设的观点,如果不仔细感知可能不会注意,一些预设的观点与我们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有很大关系。举个栗子,讨论100万应该怎么花的时候,王思聪的观点可能是这点小钱不值一提,买个包而已;而一个月收入1万的小白领的观点可能是这笔钱已经大的夸张了,一定要慎重投资或消费;而一个投资人可能会想着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一次天使轮投资,这个选项在小白领脑中是不存在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观点自然不同,但很难说这些观点的好坏对错。

    立场就是,我不仅站在这里,而且我反对一切不站在这里的人。

    偏好就是,我喜欢这个,但是我也不反对你喜欢那个。

    当我们与人交流时可能遇到两种情况,观点一致和观点不一致,而面对观点不一致时我们可以思考罗胖提到的立场和偏好,也就是面对观点不一致时,我们选择立场,坚持自己观点是对的,对方观点是错的。也可以选择偏好,我喜欢自己的观点,同时不反对对方保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偏好有的时候可能表现出没有原则,但是从成长角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没有那么多确定不变的真理,似乎一切都是不确定,不连续的。如果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获取一些新的看问题的视角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个人学习成长中,站立场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举个栗子,在看奇葩说的时候,感觉辩手们各站立场,现场观众通过投票选择自己的立场,而作为电视机前面的我,实际上,我无需加入正方或者反方,我实际上可以对论题有一个最初的判断,而通过“奇葩”们的精彩辩论,看到一个观点可以有不同层面的解读和诠释。

    二、延伸思考

    1、《好好学习》中的-人的习惯性防卫P30。

    书中提到了惯性防卫。场景一,当我与A同学约了下午15:00见面开会时,如果对方迟到了,我就会感觉这个人不靠谱,对方越解释,就会感觉对方在找借口;相反,如果是我自己迟到了,我解释的时候就会心安理得。场景二,当别人指责我做的这个项目做得太烂了,我会直接认为是对方找茬,直接回嘴说“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然后我们会搜肠刮肚的证明对方的项目有多烂,我把别人对于我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了对我这个人的质疑,进而激发了习惯性防卫。下图非常清晰的描绘出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的不同。

    乔布斯生前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启示:面对不同观点和质疑时,别着急防卫,先想一下自己的观点/行为是否有待优化,因为别人对于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时,正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2、《关键对话》中的沟通模型P109

    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

    《关键对话》中,描述了人们沟通时普遍的行为模式,其中从主观臆断到形成感受,对于我们展开行为影响特别大,往往是我们的主观臆断有误,导致我们形成感受时表现为我正在受到挑战,进而将交流转化为争论,最终拖入争吵,当我们感觉自己受到挑战和质疑时,因为原始的本能,我们的血液会像四肢流动,用于战斗或逃跑,而大脑会出现缺血导致的思考停滞,所以在遇到观点不一致时,我们是否可以先深吸一口气,用上帝视角看一下,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先不做主观臆断,先理清楚对方表达的观点,有的时候可能表述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甚至有的时候观点是一致的,即使最终发现观点真的是对立的,也可以选择相信对方的观点是对方的偏好,我没有理由强制其改变观点。

    启示:当观点不一致时,深吸一口气,先不要主观臆断,而是从观点出发,思考对方实在针对我的观点/行为,还是针对我本人,理清楚后再展开行为。

    3、当观点一致时的警惕

    如果发现身边人的观点都和你一致时,你就需要警惕提起来,《时间的朋友》2016跨年演讲中提到,世界因为互联网在加速碎片化,因为朋友圈可以屏蔽,微博可以拉黑,今日头条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推荐你想看到的内容,这些互联网产品都会帮助我们找到和我们观点类似的人,只给我们看那些我们想看到的世界,帮助我们进入一种社交环境的舒适圈。当不同观点出现时,群起而攻之,观点鲜明还能拿到不少赞。我们是否有必要冷静一下,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否让我们忽略了看问题的更多视角。

    真实生活中,当身边的人都和我的观点类似或一致时,我们也有必要警惕,是否自己的社交关系过于单一,如果社交关系只有同事或同学,因为经历类似,收入类似,专业类似,行业类似,因为过于类似,可能让我们忽略了一些外部的变化。举个栗子,第一次阅读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时深深的感慨,生逢如此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时代,我竟然一点没感觉到,就是因为生活和校园圈子太窄,没有一个吃过见过的朋友为帮我打开思路。还记得万维网老师说过,越是有钱的人社交的广度越大,越是贫困的人,社交越固化。

    启示:当周围的人和我观点一致时,警惕自己的社交圈子是否太窄。当网络上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看到的内容时,提醒自己是不是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圈中,是否有必要搜索一些不同类型或视角的信息。

    4、观点对立时的选择

    我们阐述观点和对方对立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个人思考,仅供参考。这个问题因为时间关系,可以分两个场景。场景一,我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发现对方和我们的观点不一致。场景二,对方正在阐述和我们不一样的观点。

    场景一,因为先说了自己的观点,比较被动。如果对方沉默,鼓励对方说出他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如果对方开始诉说自己的观点,仔细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思考过程,不做主观臆断,思考对方的思路是否自己以前没有考虑到,并判断对方在阐述观点时是站立场还是阐述偏好,如果对方站立场,则可以考虑《关键对话》中的沟通技巧,后续后单独分享这本书的阅读心得。如果对方在阐述偏好,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倾听内容,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分享看待某个问题的视角。就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基督教徒相遇了,他们会真诚的希望彼此抱有各自的信仰。

    场景二,因为先听到了对方的阐述,所以相对主动,可以试探性的将自己观点简述,然后判断对方是站立场还是阐述偏好,后续方案同场景一。

    以上是自己对于“观点”不成熟的思考,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或视角可以留言交流,愿我们认知不断升级~

    感谢大家阅读,相信时间的力量,在路上,践行中,我们都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PM田宇洲:自己抢个沙发,大家对于立场和偏好怎么看?这事和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本文标题:观点一致时需要警惕,观点对立时需要冷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ok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