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缺乏耐心,缺乏研究公司产品的耐心,用户用拇指投票!你吸引他们的代价巨大,但他们离开的成本很低,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刁蛮”的用户,但他们也是最“可爱”的用户,产品用得爽了,会为你免费宣传,不断转发。
有人说这是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个最好的时代,我要说:“这是个人性完全裸露的时代!”
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网状的连接。这种连接是超越了时间、地域和容量的“限制”,技术方面具有了替代性优势,形式方面实现了“自由平等、双向互动”的特点。
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用户无论是选择使用还是放弃互联网产品,行为成本都极低。而用户的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这些评论对产品的发展前景,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互联网公司天生是“用户型”的公司,必须真正尊重用户,真正掌握用户需求,才能利用新技术优势获得用户认可,实现提升或颠覆传统技术和产品,因此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驱动”应该成为每个人和每个企业的基因。

- 发现用户需求
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找到“粉丝”用户,发现用户需求是对用户需求的猜测,是用户需求分析的出发点; - 分析用户需求
先做用户需求采集(需求采集方法),再进行需求的过滤、排序、用户分层和提炼。分析用户需求是对用户需求的验证、提炼和量化。 - 描述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分析完成后,用3个“一”对用户需求进行说明
一、发现用户需求:2个发现
发现用户需求是新产品的第一步,是产品经理根据日常观察、数据分析或日常糟糕的经历,发现用户问题,这些问题就是用户需求。发现用户需求是起点,要进一步对“需求”和“用户”进行聚焦,甄别出“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真实需求是要确定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粉丝用户是要找到对需求最敏感的用户。
1. 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更
大众点评网在满足用户能够更方便找到更便宜、更好吃餐馆的需求。
滴滴出行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奖乘客的需求和司机的需求进行连接,通过乘客预订司机、司机接活儿的方式,帮助乘客和司机提高打车效率。滴嗒拼车更进一步,不仅帮助用户快速预订车,还帮助用户通过拼车的方式降低车费。所以滴滴出行和滴嗒拼车,都是在更好地满足用户出行的需求。
唱吧和全民K歌不仅满足了用户可以听更多歌的需求,还进一步满足了用户自己唱歌的需求。用户可以把自己演唱的音频分享给朋友,获得朋友的点赞和转发。从听歌到唱歌的分享、互动,更好的满足用户对音乐的需求。
陌陌可以直接根据地理位置,为陌生男女提供搭讪功能,更进一步提升男女交友的实效性和便捷性,让男女交友的需求得到更高效的满足。世纪佳缘通过网络为男女双方搭建相互认识的平台,男女双方可以更高效地沟通和选择。
网络游戏实现了人和人一起玩游戏。
今日头条不再停留于满足用户阅读新闻需求的初级阶段,而是根据用户行为和相关需求,为用户更精准地匹配个性化的新闻。
360卫士不再简单地满足用户杀毒需求,而是满足用户免费杀毒以及管理电脑的需求。
微信不只是满足通信需求,而是更方便地、更高效地满足通信需求。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互联网用户真正的需求其实就是一个字:更。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从基础的生理需求(吃、穿、住、性等),到安全和社会的需求,以及更高层面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被满足。
但是人的需求没有止境,总是希望有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需求的“贪婪”才是互联网用户本质的真实需求。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不要寄希望于能够找到用户的各种需求空白(诸如看新闻、听音乐、购物、打车、交友、聊天等)。而是在此基础上思考,通过互联网新技术、模式或者思维,如何能够更好地、极致地满足这些需求,这种“更好地”满足主要集中在:更快、更多、更好玩、更便宜。
更快、更多、更好玩、更便宜就是网络用户的典型需求,新产品或者创业项目不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而是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更”就是互联网用户的真实需求。

关于用户需求的经典例子: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说过如果在汽车时代早期的马车时询问用户有何需求,很多人都会回答:要一匹跑的更快的马。于是很多人用这个例子证明,了解用户需求是没有用的,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福特按照用户的需求去做,怎么可能造出汽车,只可能想着为用户提供“跑得更快的马”。所以用户需求是可以创造的,福特根本没有按照用户需求去做,因此才生产出了汽车。
这个例子不是说用户需求不重要,而是证明了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更重要。当用户回答:要一匹更快的马,看似用户的基本需求是:马。其实用户的真正需求是:更快。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用户回复、行为、抱怨等现象,发现用户本质的真实需求。
总结两个观点:
- 互联网用户的真实需求是4个更: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
- 互联网产品不是满足用户需求,而是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2. 发现对需求最敏感的粉丝用户:小
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的过程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哪些用户对这个需求最敏感,从而实现根据需求“找到用户”,并将有需求的用户描述清楚。
好123的用户群是:根本懒得专门记忆网址的用户群。
摩尔庄园为6到14岁儿童开发的一款安全、益智类的社区游戏服务。摩尔庄园在晚上是关闭的,只有6点到24点可以玩。摩尔庄园找到了孩子背后真正的用户家长,摩尔庄园必须在满足孩子玩游戏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让家长知道摩尔庄园不仅为孩子提供益智娱乐游戏,还可以更好地管理孩子的上网时间,家长才会允许孩子持续地玩。
无秘抓住了人性中喜欢“八卦、吐槽、窥探”的需求,通过移动匿名社交的方式,帮助用户更好地获得“不能说的秘密”。无秘的用户定义是这个产品爆发的核心,因为没有人会关心不认识人的秘密,人都是对熟悉的、认识的朋友的秘密产生兴趣。无秘捆绑用户的通讯录,将通讯录中存的手机号码定义为“朋友”,把“朋友”存的电话号码定义为“朋友的朋友”。于是建立了朋友网络的匿名社交网络,发布、窥探、评论“不能说的秘密”。
飞常准满足了用户更方便的查询航班的需求。飞常准的典型用户是经常乘飞机,或者经常接、送机的用户。
美图秀秀是发现了用户美颜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更好、更丰富的特效功能。美图秀秀的典型用户是那些爱拍照、爱秀自己的年轻女孩。
Airbnb和Uber找到了互联网时代愿意分享的用户。
每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所抓住的用户是不同的。互联网用户的描述方法是通过用户特征、用户场景、需求频率3个维度来进行定义的。
- 第一个维度是用户特征,包括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习惯等自然属性;
- 第二个维度是用户场景,包括用户产生需求时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 第三个维度是需求频次,一个时期内用户平均的使用次数。

通过以上三个维度对用户进行全面的描述。

发现用户需求的关键是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确定用户,关键是找到“粉丝用户”,“粉丝用户”就是对产品最有需求的用户,并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户。

用户最本质的心理需求是“更”,“更”是互联网用户的真实需求。
互联网粉丝用户的特点是“小”
粉丝用户从大范围的普遍用户缩小到目标用户,再进一步缩小到更典型、更高频的粉丝用户。
互联网粉丝用户的另一个特点是年龄小,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是从年轻人开始试用和传播的。新产品上线后,年轻群体总是最先试用、最活跃和最爱传播的用户。
所以产品经理在需求发现中找到需求的粉丝用户是关键!
总结:
- 根据发现的需求找到粉丝用户,粉丝用户的特点是“小”。
- 互联网产品不是满足用户需求,而是首先能够更好的满足粉丝用户的需求。
二、分析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
“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是发现用户需求的两个关键,也是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
用户需求分析先通过需求采集方法,验证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是否存在,并对用户需求的目的(问题)、行为和原因进行量化。再进行对需求的进一步提炼,要过滤用户需求、需求排序和用户分层,从而完成需求分析。
所以需求分析包括需求采集和需求提炼两个部分。
- 需求采集
通过四种需求采集分析方法,验证需求是否存在,量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 - 需求提炼
梳理用户需求,对需求进行过滤、排序、对用户进行分级。
1. 需求采集:4种方法

四种需求采集和分析的方法,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
- 定性是通过观察、交流的形式,主观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总结;
- 定量是通过数据的方式客观进行需求判断。
按照形式分为说和做,说是来自用户直接表达,做事来自用户行为的分析
- 说是来自用户直接表达
- 做是来自用户行为的分析。
按照性质和形式的不同,4中需求分析方法分别是:
-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
-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
-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1.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
用户访谈的主要形式是和调研的用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直接的沟通,最好是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通过电话、邮件或QQ等方式获取用户需求。

在用户访谈执行中,访谈准备、现场访谈和需求分析3个环节要注意的要点如下表:

2.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用户访谈时,我们会通过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寻找新产品的方向。一般只能和较少的用户进行深入的交流。调查问卷可以和相对大量的用户进行浅层次的交流,可以获取一些明确问题的答案。
用户访谈中我们通过开放式的问题为调查问卷收集封闭式的问题。
在调查问卷的执行中,问卷准备、问卷投放和需求分析3个环节注意的要点如下:

3.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是通过让用户实际使用我们产品,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观察用户遇到的问题,从用户实际产品使用行为来分析用户需求、验证用户需求。一般只能找到较少的用户来使用产品,测试产品的可用性。
这种方法的操作难度和要求相对于用户访谈和调查问卷更高,这种方法对于新产品的需求的验证是非常有效的。

可用性测试中,测试准备、测试实施和测试分析的三个环节要注意的要点如下表:


4.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都能够被记录,如果在产品中植入统计代码,就能获得用户的实际使用数据。通过数据直观的分析用户需求,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
通常数据分析只能发现问题,没办法了解到原因,所以数据分析后可以通过用户访谈等等方式,听听用户的想法从而找到原因。
数据分析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分为数据准备、数据收集和需求分析,注意点如下:

用户访谈的重点在于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交谈,直接收集用户需求,起到“发现”用户需求的作用。用户访谈时最常用的需求分析方法。最简单的用户访谈形式,就是找身边的朋友同事了解需求,简单、已操作。
然后通过可用性测试,通过用户实际使用产品,“验证”用户需求是否真实存在。尤其是新产品需求分析时,建议采用可用性测试,验证发现的需求是否确实存在。可用性测试方式很多,可以在纸上画出产品的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草图,让用户模拟点击。做硬件产品,可以先用一些材料搭产品模型,让用户感受产品意图。可用性测试甚至可以不做原型来验证用户需求:拍一段视频演示产品功能放到网上、通过拍一个精美的美食视频分享到朋友圈测试用户对美食内容的分享需求。
最后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量化”用户需求,进一步分析用户需求的多少、比例和频率。
四种需求采集方法的特点如下:
- 用户访谈发现需求,可用性测试验证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量化需求”,4种方法各自独立,各有侧重点。
- 用户访谈必须用,可用性测试推荐使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根据产品的成熟度实施。
- 需求采集和分析主要完成验证与量化需求。
2. 需求提炼:2个结果
通过四种方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如果验证初始用户需求确实存在,则需对需求分析所获取的用户资料、用户反馈及需求数据等进行进一步的提炼。需求提炼应该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 通过需求的筛选和过滤,确认用户需求是什么,进行排序。
- 通过需求的筛选过滤,确认用户是谁,进行分级。
1. 需求的过滤和汇总
需求提炼的第一步就是需求的过滤与汇总。需求过滤首先排除用户明显不合理的需求、小众偏门需求和没有应用场景的需求。
运用四种需求分析方法发现需求、验证需求和量化用户需求、过滤用户需求后,提炼总结如下:
需求:
- 问题:用户主要反馈的问题和数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用户的基本需求。
- 行为:用户的反应、行为及数据是什么?
- 原因:用户问题和行为的原因及数据是什么?原因就是用户的“真实需求”。
用户
- 属性:包括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喜好等数据。
- 场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用户产生需求、以及场景数据。
- 频率:用户需求的周期和数据
2. 需求排序
需求提炼的第二步是需求排序。
根据用户需求的次数、比例和用户反馈的重要性进行需求排序。
用户上视频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需求)
从分析结果,对用户上视频网站目的进行需求排序
![]()
用户上视频网站目的排序显示,92.6%的用户是为了看电影,87.2%的用户是为了看电视剧,而只有29.6%的用户是为了看原创UGC(UGC,用户产生内容)。从目的排序可以得出结论,用户上视频网站,是为了看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而不是为了看UGC内容。
需求分析说明,中国网络视频与YouTube(美国UGC视频网站)模式是不同的。
于是从2010年开始,视频网站开始购买电影、电视剧等长视频版权内容,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视频网站进入内容版本竞争阶段。用户通过什么方式访问视频网站(行为:渠道和操作)
用户通过什么方式、渠道访问视频网站,从分析结果,对用户访问视频网站的方式进行需求排序
![]()
从需求分析的结果来看,71.6%的用户来自搜索引擎的搜索,53.9%的用户是通过别人介绍和推荐,只有32.3%的用户主动上视频网站观看。
从用户需求的行为数据得出结论,大部分用户是通过搜索引擎导流到视频网站,这说明两点:(1)视频网站内容同质化高。(2) 主要渠道依赖百度搜索引擎。用户需求行为的分析结果,也是2010年百度决定通过自己的导流能力,做视频网站爱奇艺的出发点。用户选择视频网站的因素(原因:真实需求)
用户需求的目的是看电影、电视剧,因为内容同质化程度高,用户行为是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但是用户选择哪家视频网站?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分析结果,对用户选择的原因进行需求排序(注:数据为重要程度得分,0~5重要度由低到高,0完全不重要,3一般重要,5非常重要)。
![]()
![]()
分析的结果看到,“播放流程和画面清晰度高”这两项,在用户选择视频网站的原因中,是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说明用户更需要高质量的观看体验,用户的真实需求是更流畅、更清晰。
优酷牢牢抓住用户的真实需求,从优酷上线开始就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带宽和优化播放质量,满足用户真实需求,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获得用户口碑传播,最终超过土豆网成为行业第一名。
3. 用户分级
需求提炼的第三部是用户分级
通过用户描述的三个维度(用户特征、用户场景,需求频次),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级,从而确认粉丝用户。

- 普遍用户:理论上有需求使用新产品和新功能的用户。
- 目标用户:在普遍用户中有明确的用户属性、用户场景和较高使用频率的用户群体。
- 粉丝用户:在目标用户中,频繁使用产品并有传播力的忠实用户。
根据用户信息及用户需求频率、强度,确定普遍用户、目标用户和粉丝用户。用户分级是对用户进一步的识别和定义,对用户进行分级是需求分析的必要工作,可以为后续的产品设计和运营打好基础。在产品设计环节中,要根据不同级别用户进行需求判断;在运营环节中, 重要的课题是先运营哪个级别的用户。所以用户分级清楚,将在后续 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用户分级:开心网
开心网在建站之初始用户邀请制,半封闭的状态,产品用户群聚焦在办公室用户。开心网用户分层的结果见下页表。
![]()
从开心网需求提炼的结果可看出,“公司同事”的需求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后被发现的,互联网用户通过门户、搜索获取信息,通过邮件、论坛、QQ聊天互动,进一步需要更深入的、全面的(日志、相册、游戏等)、范围更广的社交。
通过需求分析,提炼出“公司同事”的沟通需求,在QQ空间、51.com和人人网不能满足“办公用户”社交需求的提前下,大量用户开始直接使用美国的Myspace.com,说明用户的需求已经被验证。所以开心网在2007年上线,正是SNS社交需求旺盛的时候,更关键的是它对“用户”定义非常准确。通过开心网建站支出的用户分级,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开心网首先推出的游戏是“买卖奴隶”、“占车位”以及“偷菜”。因为这几个产品对办公用户来说很容易产生互动,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每天早场同事上班见面会说:“哎呀,昨天晚上你把我买到黑煤窑打工啊!”“你太狠了,半夜不睡觉抢我的车位”。
开兴网找到了最适合“办公室白领用户群”的互动游戏。开心网迅速爆红、快速发展,得益于初期对用户分级的准确性,用户需求中“需求”和“用户”定义得准确、清晰,对于后续产品设计和运营至关重要。
对用户需求分析,包括需求采集和需求提炼,总结如下页图所示

通过用户采集的四种方法发现、验证和量化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再进行需求提炼,过滤错误和小需求;再对需求进行排序,进行用户分级,从而完成用户需求分析。
本章需求分析要点:
- 需求采集有四种方法,发现、验证需求是否存在和量化用户需求。
- 需求提炼对需求进行排序,对用户进行分级,并确定“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
- 产品经理是需求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用户需求驱动是成功的基因。
三、描述用户需求:3种形式
通过需求分析、用户需求描述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推荐使用“一个文档、一个画像、一个故事”的方式完成用户需求的描述。
1. 一个文档
撰写用户需求文档,将用户需求分析的结果,加上需求调研背景、需求调研方法等信息,具体包括
- 需求调研背景和目的
- 需求分析团队及分工
- 调研方法和实施描述
- 需求描述:需求提炼后的内容,包括用户基本需求、用户行为及用户真实需求。
- 用户描述:需求提炼后的内容,包括普遍永不、目标用户、粉丝用户和场景描述。
2. 一个画像
在需求分析中即使完成了用户分级,并对用户进行了清晰的定义,每个人理解的“用户”一定还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教育背景不同,理解一定会有差异。
为了更进一步具化用户,采用画像的方式完成。用户画像是目标用户群主要特征的提炼,是目标用户或粉丝用户的综合原型,用户画像不是一个真实的用户,而是一个虚拟的代表人物。
用户画像的作用如下:
- 团队对目标用户达成一致的理解。
- 具化形象,引起感性共鸣,让团队真切感受用户。
- 集中资源,明确目标,提升效率为用户服务。
根据用户需求文档描述,通过用户画像的方式,进一步对用户和需求进行描述,其中包括用户特征和需求。

用户画像不是一个用户的具化描述,而是提炼用户共性,找到典型特征,虚拟出来的“用户”画像。开心网用画像的方式具化用户,围绕典型用户设计和开发产品,产品、技术和运营团队可以目标和思路一致,更好地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
3. 一个故事
用一个虚拟的故事的方式,将典型用户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描述。
比如:毕业3年的小红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她性格开朗,喜欢音乐和网络聊天,深受同事们喜欢。一天中午吃完饭,她的QQ邮箱收到一个同事发来的邮件,邀请她加入一个新的网站,她好奇地加入了这个叫“开心”的网站,并顺利注册登录。小红的首页简洁漂亮,左侧是功能区,中间是好友信息区,右侧好友列表显示已经有几个认识的同时加入了。小红在开心网看到了同事好友的日志和动态,还发现左侧有一个游戏“买卖奴隶”,于是小红把另一个总是“欺负”她的同事“买”了,“买到黑煤窑打工”。那位同事发现小红的恶作剧,貌似很生气地说:“我要报复你”。小红觉得这个游戏太好玩了,让她同事更好地、有趣地互动起来。于是小红想推荐给还没有加入的同事,她毫不犹豫地点击了“邀请”按钮,向她的同事发出了加入开心网的邀请邮件。
这个故事就是对目标用户的描述,通过故事将用户和需求放在熟悉的场景给与模拟重现,便于产品、技术同事把握用户需求的关键点。
四、总结:一张图看清用户需求

(一)、用户需求主要研究两个问题:
- 需求是否存在
- 确认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明确和量化用户需求,完成用户需求描述。
(二)、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用户需求分为3步完成。
- 发现用户需求:产品经理的观察思考,先设想用户需求。
- 真实需求:4个“更”,即更便宜、更好玩、更快、更多。
- 粉丝用户:特点“小”,即粉丝用户缩小到典型、年轻用户。
- 用户需求分析:根据发现的需求展开需求分析。
- 需求采集:定性方法,即用户访谈和可用性测试。定量方法,即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4种方法,完成需求验证和需求量化。
- 需求提炼:通过需求过滤,完成需求排序和用户分级,分析真实用户大小和粉丝用户多少,得出需求结论。
- 需求描述:3种形式
- 一个文档
- 一个画像
- 一个故事
用户需求驱动是互联网的基因,一种新产品或新功能,一定是发现用户需求、分析清楚需求后,由产品经理设计开发出来的。所以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及论证,是互联网产品最需要重视的环节。从数百万上线但无人访问的网站,到几乎没有下载量的APP可看出,只有不到1%的互联网产品抓住了用户真实需求,绝大部分产品是为了做互联网而做,不是为了用户而做。
互联网也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善良、互助、好学、向上的一面,更暴露了人性中懒惰、荒诞、好色、残忍、从众的一面。
用户需求的“更”就是人性,互联网可以说是人性的放大器。
五、互联网+ 和创业建议:2点
- 需求应该来自用户,而不是来自我自己。
很多优秀的传统企业,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是因为有资源要做互联网(当然也有企业是因为有资源不做互联网),这样一开始可能就错了。
做互联网产品的一切源点,是发现了用户需求。
从自身需求出发做互联网产品最典型的情况有:我有强大的,甚至垄断的行业资源,我有特别牛的政府关系,我有一项最新的技术,或者我们集团有宏伟的战略和布局,等等。其实所谓的强大资源,反而可能是失败的主因。强大的资源容易导致需求迷失,往往会从自身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产品和展开运营。
新浪、搜索做媒体没有政府的支持,腾讯、百度就是简单的工程师创业,奇虎没干过网络杀毒做出了360,雷军做小米是第一次做手机,滴滴出行并没有任何交管局的关系。
没有强大的资源和关系,为什么这些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可以不断地改变和颠覆,核心就是用户需求驱动。
正是因为没有任何可凭借的资源,这些创业家只能纯粹地、质朴地挖掘用户需求,牢牢抓住用户需求,设计和开发出能够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获得用户的认可,这就是用户需求的重要性。
用户需求驱动是产品的起点,绝大部分失败的产品不是死在路上,而是死在一开始。所以优秀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或者互联网创业的公司,一定要抛掉资源和优势,退回到用户需求的源点思考,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再加上优势的资源,这样的结合,才能让“互联网+”或创业成功率提高。 - 发现需求后,不要马上做一个网站,或者做一个App开始互联网创业。
第一次互联网创业的项目,或者传统企业着急“互联网+”转型时,对用户需求分析得不够,还没有搞清楚用户的真实需求,或者未验证需求是否存在,就着急开始设计产品,找人开发App。好像做了App就是做互联网,只要做了App就能成功。
互联网是工具,我们应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思维,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做App不是做互联网,无论什么互联网产品形态,只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就是应用互联网的成功。从用户需求出发小步快跑,而不是贸然大干特干;不抓住用户需求,再好的资源、再响从口号和再高的热情,可能也做不好互联网。
如果有幸被你看到这里,我想先说一句:谢谢。接下来我会不断把自己空闲时间学习的笔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考总结后写成文章分享出来。下面是我的个人公众号,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东西给了你带来了一些启发,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bryanshen,接下来我会分享更多更优质的内容。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