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掰着指头数日子,准备回家了。带小柚子在小区里溜达,太阳暖暖地照着,他四处跑来跑去,我突然间体会到了什么是“承欢膝下”的快乐。
转眼间,他马上就要两岁半了。曾经带给我无数烦恼,催生我许多皱纹的孩子,现在,是我一条幸福的小尾巴了。
每天,他会拥抱我,会对我笑,对我说“妈妈,我爱你”;
当我忽略他的时候,会对我说“妈妈,我很想很想你”;
当他惹我生气的时候,会对我说“妈妈,对不起”;
当我告诉他妈妈“有多辛苦”的时候,他会“似懂非懂”地默默聆听;
感谢他的到来,也期待余生继续温暖彼此。
“愿你无忧无疾百岁安生不离笑,盼你春暖花开一生喜乐幸福绕”。
为人父母,所求的不过如此而已。
01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25岁理工硕士小旅社自缢”,很是感慨;
在遗书里,他对家人说:“我太幼稚了,大人和我说的都是对的。可惜我明白太晚。都是我自己的错。对不起·····”
这是一个“行差踏错、走投无路”的“孩子”最后的选择,这个选择让人深思,更让人痛心。
之所以我还把25岁的他称为孩子,是因为他并没有长大。高学历没有带给他正确的人生规划,他的人生路是辞职——踏空——混日子——绝望。
人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不肯回头。
自弃,才是最彻底的灭亡。
这样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司空见惯,这样的结局作为旁观者来说,或许连同情都不会给予。
这样的离去,就像一个丢进湖里的石子,泛起一阵涟漪之后,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但对于他的家人,我想一定是久久无法平息的伤痛。
02
前几天,看到一则很吸引眼球的新闻——“14岁女孩和男友开房,被父亲打到骨折”,14岁,开房、打骨折,光看标题都让人感到震撼;
网友的反应除了在分析父母对这个女孩的溺爱教育,更多的是齐齐站队,表达了对这位打孩子父亲的理解——
我不赞成暴力,但我想说,我也理解这位父亲。
平常他对女儿疼爱有加,当得知女儿早恋,并不打算强拆,而是想晓之以理,跟孩子约定了底线——
但孩子还是没有领情,直接将早恋事件升级成“偷尝禁果”,彻夜不归;
领回来后,孩子不仅不知错,还朝父亲发脾气,然后就彻底激怒了父亲;
被打之后,女孩好像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选择了回归正轨。
整篇新闻看下来,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对于女儿的“危险行为”的紧张,和无法控制孩子触碰雷区的失控心理。
父母对于孩子,有一份挥之不去的“责任感”。
虽然孩子总是不屑,甚至想摆脱父母这种“让他们的人生好好过,不犯错“的操心,但无法阻止父母放下这份深入骨髓的承担。
在这个故事的评论区,有一个”升级版“的故事;
女孩之后经历了自杀、被学校开除,怀孕;当父亲得知他怀孕的消息的时候,虽然非常震惊,但没忍心打她,而是对她说“别坐在地上,地板凉”;
父亲对于孩子的犯错难受,更加难以释怀的是,自己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保护她。在陪女儿去流产时,用了假名字,备受医务人员的嘲笑,父亲因为她打针肿了一个包,而失控地和护士打了起来——
即使女儿犯了错,她还是他最爱的女儿。
和护士打架的反常行为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法原谅自己的父亲。
幸运的是,这个女孩最终回也到了生活的正轨,读大学,交朋友,继续拥有光明的前程。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字字戳心的体悟,是为人父母后才懂得的事情。
评论区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有个父母无法劝执迷不悟的孩子回头,甚至对着把女儿哄得“五迷三道”的小混混下跪。你没看错,一个年过不惑之年的父亲,跪下来求对方放过他的孩子。
还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父亲没有打她;但现在回过头去,“自己都想把那时候的自己打残”。
犯浑的孩子,油盐不进的孩子,让父母多心痛;
但即使孩子犯错,父母也始终不会放弃孩子,等待她“回家”,这是大多数父母毫不迟疑的选择。
03
有一个韩国的《“阿尔兹海默症”公益广告》,非常感人,短片里,母亲照顾着年幼的女儿,感受着为人母亲的不易。女儿总是乱涂她的口红,把袜子穿反了,让她倍感疲倦,但她始终耐心地照顾着;牵着女儿去逛街,女儿走丢了,她四处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女儿正坐在地上吃糖饼。当她问女儿为什么喜欢吃这个的时候,女儿回答“你不是喜欢吃糖饼吗?”
时光交错,画面变成了她的母亲;
原来她之前一直照顾的“小孩”是她患“老牛痴呆症”的母亲;
倦鸟归林,乌鸦反哺,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
父母年轻的时候,从不曾放弃孩子,即使孩子不断让他们失望,感到疲惫;
而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孩子也对他们不离不弃,给予回馈同样的爱和耐心。
你的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你收到的爱,总有一天需要交付出去。
从孩子,变成母亲,再成为母亲的母亲,是我们一生要走的最长的路。
成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前几天看到一则刘青云的新闻,被网友点赞他的“儿子力”爆棚,54岁的他陪父母去看病,全程关怀备至,甚至抱着妈妈下车。
原来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不是“妈妈力”,而是“儿子力”;
原来这世界上,不仅父母永远觉得孩子是孩子,孩子也会把父母当成孩子。
04
有一部我很喜欢的老电影《搭错车》,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父爱无言“。电影讲述了一个哑巴领养了一个女儿阿美,自己靠收酒瓶为生,艰难地养育女儿长大。
因为领养女儿,妻子离开了贫穷的他;
因为不会说话,他没办法教女儿学说话;
第一次听到女儿喊”爸爸“,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女儿长大了,因为有歌唱的才华,被经纪公司看中包装成一个“出生优渥家庭的”的女星,她给父亲买了房子,父亲欢天喜地,却被告知不能和他同住,甚至不能和他相认;女儿忙着自己的事业,没有空陪他,他只能在电视机前看女儿的歌唱表演。
日复一日,父亲日渐衰老。影片结尾,女儿在台上唱歌的时候,被告知父亲病危,仓皇奔向医院,到达父亲的病榻前,泣不成声。背景音乐响起那首苏芮演唱的《酒干倘卖无》;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
给我温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护我
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首歌歌词的含义,每每听到这首歌就会泪崩;
电影里,到底是谁搭错了车呢?贫穷的哑巴不应该去收养女儿?不应该去培育女儿追求音乐梦想?导致自己孑然一身,孤独终老。
我想不是,养育孩子是每个父母心甘情愿的选择,即使承受了无数艰辛。
真正搭错车的是孩子,是被父母艰辛养大,却嫌弃父母”配不上“她的美好;无暇给予父母陪伴的儿女。
05
电影《醉乡民谣》里,讲了一个loser的故事,一个民谣歌手一生追求梦想,最后又退回到原点,告诉我们梦想终究是梦想,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甘于平凡。
电影的主题曲特别让我特别感触,离家五百里,每一百里,都是顾盼不敢靠近的心情,“不成功,怎敢归家”,“父母的拳拳之心,让我们感到沉甸甸的”“无法坦然拥有,更不能无所回馈”。
正如开篇里那个因为五万块自杀的孩子,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大概也是因为如此。
也许,父母和子女之间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会”,却不知道对方在自己心目中是怎样“重要的存在”。
大多数的父母,可以给予子女的包容,一定超乎他们彼此的想象;
这种包容,是不管你成功与否,犯过什么错,你们都一定是他们心头的“宝”。
这种包容,是他们一定都盼你回家,都一定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尽情地出去闯荡吧!
但如果你累得走不动了,一定记得你还可以回家。
因为这世上总有人在默默爱着你。
带着爱闯世界,回家的路就不会太远。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柚子妈的鼓励!
也欢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感受!
与孩子一起成长
做最好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