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名誉,是财富,是感情,还是责任?大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其实,无论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它都来源于我们看待自我的核心视角。
心理学家杰弗里·扬说:你最在意的东西,暴露了你最核心的恐惧。
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应对恐惧的两种策略。
一种是回避策略。意思是:遇到自己无法解决或不喜欢做的事情就躲开。比如有的人害怕被束缚,就去做一个独行侠,谁也控制不了他。
另一种是补偿策略,也就是迎难而上的意思。“这里有问题,我就要战胜这个问题”。我主动进入不喜欢的关系中,成为占上风的一方去指挥别人,别人不能指挥我。
虽然这两种应对策略是相反的,但它们都可以让人免于被束缚的恐惧。
比如一个人缺乏个人魅力,那么他可能采取回避策略,打扮得很低调,让别人注意不到;或者他也可能采取补偿策略(迎难而上),选择成为一个非常在意形象的人,通过穿着打扮或其他途径主动吸引他人的注意。
可能您会觉得,迎难而上的补偿策略好像更积极一点。但其实,两种策略都是在应对恐惧,并没有好坏之分。
重点是,我们不把这两种应对策略变成一种执念。
如果上面两种策略,都没有改变我们的恐惧,作者还提供了第三种可能:做你想做的事,让恐惧发生。
什么叫让恐惧发生呢?看下面这个故事我们就明白了。
作者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因为找工作有困难来咨询。她的自我认知图式(对自己下的绝对定义)是“我的工作能力非常差,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始终不敢投简历。这是一个回避策略。她其实有心仪的岗位,只是担心自己去了也留不下来。
作者告诉她:“你就做你想做的工作,同时做好准备,过了试用期就被开除。”作者让她去体验被开除的恐惧。
而她的第一反应是:“太恐怖了吧!”作者说:“很多人都是试用期结束就走了,有什么恐怖的呢?”她一想,好像确实也对。她的态度就变得很轻松,心想大不了一年换三份工作而已。
于是很快她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没想到这次就表现良好,试用期结束后,居然被留下来了。后来她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所以,她其实是具有胜任力的。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用呢?主要原因是我们预设了自己的恐惧,把恐惧放在太重要的位置上。
既然如此,索性就让恐惧发生好了,很可能我们恐惧的东西也没那么可怕。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害怕摔跤,大人不需要如临大敌地保护他不摔跤,只需要鼓励他:“继续走。”比起不摔跤来说,走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哪怕一边走一边摔,又怎么样?多摔几次,就走好了,就不怕了。
我们常常生活在自我编织出的恐惧牢笼里,有时候甚至准备去用一生的时间回避它,或者挑战它。
但别忘了,它也很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要让恐惧定义我们的人生。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