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前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4877/e14e3bc5f7f80af4.jpg)
真实故事一:
故事是这样的:15年的时候,一位资深的行业顾问带3个下属去拜访一家国企公司,和他们见面的是6位35岁+的人力资源部长,客户一上来就开始挑战他们,问他们各种比较刁难的问题,但是最后还是成功签了约下来,回到公司周围的同事都是高度的赞扬;一年之后,他又同样去拜访一个体量只有2亿左右的创业型公司,他当时提出的合作条件很苛刻,必须是独家+预付款,最终的结果也还是成功签约合作。但是他却告诉我说可怕事情发生了:这一次的谈判沟通,他用的话术及技巧和一年前谈判的那次几乎相差无几,基本上没什么新鲜的元素。他对我说“你不觉得这从某一方面来讲,我较一年前而言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这对我来说是比较可怕的事情”。我陷入了沉思……
真实故事二:
Part 1: 前段时间和一位资深顾问A交流,当时他和我分享了一个案例:当时一家民营企业open了一个业务总监的岗位,要求要有相关行业背景,薪酬60万以内。最后,他成交的这个岗位薪酬是将近200万。我当时不可思议的看着他,他和我说“其实有时企业自身也不知道这个岗位最合适的人选是什么画像,这个时候成熟顾问应该体现自身价值了,根据自己对企业情况的了解,行业的了解,以及行业人才分布给出企业方比较客观且专业的解决方案。因为站在企业方来说,最怕的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以及怕用错人,特别是怕用错核心管理层,抛除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就单纯考虑人工成本和其他方面都是一笔不小的账。所以关键的核心在于你能够明白甲方老板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对行业和人才的了解,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Part 2: 上个月中旬的时候去了趟深圳约见了一位同行朋友,当时也和我分享了最近成交的个案例:当时他在帮深圳一家知名公司的云事业部找一位总经理,最终他把目标人选定在国内某家头部企业的云负责人。前期他主要是通过email联系这位人选,起初这位人选是明确拒绝的,这位朋友中间私发了几次说服理由,基本上是没有回信。然后,他花了4-5天的时间研究了最近一年国内的云行业报告,以及对行业公司的了解,然后根据swot法则帮候选人做了两家公司云业务的直接对比,以及未来的发展,通过具体量化的数据阐明自己的观点……隔了两天回信说可以接触,一直到最后成交。
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一下,会发觉出现以下的情节:
1,周围同事更多关注的是数字的增长,业绩做的好就是各种鲜花和掌声。
2,根据甲方金主的要求寻访1-2遍之后发现,市场上可能根本上没有符合要求的人,要么是薪酬要求高,要么是不考虑,要么是行业背景不符合等问题,然后就是各种抱怨;有时也会把市场了解到的信息稍加整理反馈给甲方HR部门,却给不了强有力的说服理由,也不敢或者给不了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所以项目推动不了。
3,在和候选人沟通时,无论是说服人选接受职位推荐,或是最后谈offer阶段,我们大部分人和人选沟通时给出的论点都是干瘪瘪的,没有专业性可言,也没有强有力的论据作为支撑,更多的出发点是“我只想人选接offer”。
自己回头来看发现:如果不冷静思考,表面的业绩增长往往会掩盖很多内在的问题。有时可以试问一下自己:一年以来,除了数字的增长,其他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比率的提升呢?我们成交的每个case是否真正做到了专业?等等…我觉得短期的业绩提升,可能是时间节点的某一次爆发,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也可能是确实进步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运气好…所以有时需要我们戒骄戒躁,清晰的认识自我…
哈哈~有点话痨了,可能我是过度思考了吧。
Anyway,Happy career for yourself 就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4877/9312d314c5244ce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