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使用元认知监测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调节情绪行为,使其最优化进而促进学习目标实现的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内部处理机制,个体根据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学习方法、选择适合学习的环境、调节情绪,以完成既定目标为目的。
一、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
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般认为,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SRL)指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它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提出的背景是源于对美国的三次教育改革运动的反思。三次教育改革运动认为心理机能、或成长背景、或学校的教育标准决定学生的学业成就,都强调教师、环境和学校的功能与作用,而忽略了学生本能的能动性,把学生看作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地参与者。
二、 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
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后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J·Zimmerman逐步研究使其丰富和发展。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不依赖他人,依靠自我调节达到学习目标,其中自我目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学习策略的运用是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学习者能够根据目标导向和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判断制定相应的目标并且随时调节学习策略来实现既定目标。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活动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行为,比如组织和转换信息、自我奖励、寻求相关信息、复述和运用记忆术等。
三、 自我调节学习的几种理论
1.自我调节学习的强化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源于斯金纳的行为操作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监管、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是构成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重要部分。
2.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理论。这种理论由Zimmerman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由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互相作用决定的。
3.自我调节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温内为代表提出,该理论把自我调节学习当作一个信息加工的循环反馈回路。该理论强调通过学习增强信息加工能力,来实现自我调节学习。
4.自我调节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这种理论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我调节学习需要依靠个体自我系统的发展,自我调节系统的结构包括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自我意象等成分,其中自我概念是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关键因素。
5.自我调节学习的意志论。这种理论强调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控制意志的过程,学习者作为行为活动的主体。
四、 自我调节学习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对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非常热门。通过研究自我调节学习,能够培养个体独立的品质,在学习过程中不依赖他人完成既定目标,促进学习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去。所以,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略举几篇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最新研究:
有研究者通过自我调节学习的视角,来研究学习者学业拖延的动机和认知两个因素的关系,并且提出了干预方法。学业拖延被看作是自我调节学习的失败;学业拖延者是缺乏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者。在干预拖延的措施,主要从设定目标,运用策略,和自我监控以及评估三方面提出了干预手段。
随着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被普遍应用,研究者也越来越关注学习者在计算机学习环境中的自我调节学习。根据计算机学习环境的特点,研究者对计算机环境下的自我调节学习给出了以下建议。研究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有效地外部支持;(2)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3)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增强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外国的研究者Schmitz等人使用结构化日记法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进行干预,通过让学习者记录日记保持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体现出了干预的有效性。
我国研究者通过问卷的方式考察中学生的动机信念对于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设定有效的目标可以相应的提高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五、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意义
对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有以下几点意义可供参考:
1. 可以促进教育者使用更为有效地方法提高学习者自我调节的能力。
2. 增加了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目标定位更准,并能更快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 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并降低由拖延而带来的焦虑等负性情绪。
4. 对于教学环境的改变,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自如的应对环境的变化,有效地利用各种环境完成学习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