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读书爱好者读一本书时居然写了50多篇笔记,可不是几百字那种笔记,各个都是深思的文章。这让我一下子惊住了,怎么能写出这么多的感悟?
一本书需要写这么多吗?怎么做到的?
我是十分喜欢读书的,但一般一本书也就写一篇笔记,谈谈对整本书的感受,还带些书评推荐,也就几千字左右。
写的时间也不短了,始终认为自己认为写的还不够深,有些文章还显得浮躁。我自己也在思考,哪里是不是错了,特别是方向,所以“一本书50+笔记”着实震撼到我了。
为了实践“拆书”的价值,看《超越原生家庭》的尝试了一下,连续写了5篇笔记,一举突破了原来一本书一篇笔记的习惯。
这样的突破,这样的改变,特别好!
第一次拆,也不知道对不对,就跟着感觉走了。主要是把看到的比较核心的内容点,或者自己比例感兴趣的内容,逼着自己思考它们。
头几篇写的不算太难,刚开始读素材多灵感也多,字数很容易就上去了。中间几篇最难写,这个时候就是毅力和灵感的集合了,必须坚持下去才能突破,而到后期就会容易多了。
这次有个很好的突破感,就是对内容的理解除了深入外,记忆也牢固了,不容易忘。
读过的书,时间一长就忘是我最大的痛点,有时候都不好解释。说自己读过吧,可啥也记不起来,曾经还发生过读者读着发现读过了,读了大半才觉察出来。
因为容易忘,我尝试写读后感用公众号发表出来,即使记录也是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