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回来接我的时候,能给我做二个鸡蛋饼吗?我要给妹妹尝一尝。”
“妈妈,你回来接我的时候,能给我做四个三明治吗?我要给妹妹一个,弟弟一个。”
“妈妈,你回来接我的时候,能把我的化妆车带上吗?我要给妹妹弟弟一起看看。”
“妈妈,你回来接我的时候……”
今年放暑假把小屁孩送到外婆家去玩,每次给小屁孩打电话,必定会听到她很兴奋的说“妈妈,你回来接我的时候……”虽然玩的开心,但在她心里,坚定着妈妈一定会回去接她的。或许也是因为坚定妈妈一定会回去接她的,因为相信,所以她才能放开的玩,哪怕是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她也不担心。
心灵契约|总有一个人在那里等着你,如此的坚定我之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一个人一段时间内经常说的某句话或者口头禅,会反应了很多信息。“妈妈,你回来接我的时候”看似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也反应了小屁孩这段时间心里的信念,也可以说,这个信念是我特意传递给孩子的,这样在我和小屁孩之间,就有了一个共同的东西,我把这个理解成心灵契约,通俗来说,就是心灵约定。
契约,我们多见到纸质契约,双方因为某件事情而签订的合约。
而心灵契约,多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双向、不确定的、不能书面化的心理期望。不同于纸质契约,却又高于纸质契约,因为前者更多了被动的意味,而后者更多了自愿、主动的心理因素,而自动自发,自始以来都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他认为,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心理契约虽然更多用于组织与个人,但我认为也可以用于和孩子之间。
因为心灵约定,两个人之间就像多了一根线,牵动着两个人,这也是独属于两个人之间的,是区别于其他人的,所以感觉无形中似乎更近了一层,而孩子跟妈妈之间的这样一个约定,就有了一种比母女更近了一点点的感觉。
所以我特别喜欢小屁孩凑到我耳朵边,小声的神秘的跟我说着话,最后说“妈妈,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小秘密哦”这一刻,不只是简单的亲子互动,更是心的连接。就像,在我和小屁孩彼此的心里,划出了一个空间,在这个时候,只属于我们彼此。
而在之前,因为当时不懂,她同样给我说了一个小秘密,我觉得是小孩子玩玩而已挺搞笑的,所以当时开玩笑的告诉了朋友,那个时候,她哭的好伤心,也是那个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她心碎的声音,她仿佛在控诉:我再也不相信你了,这本来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为什么要告诉别人?为什么不尊重我?我们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只是母女关系而已。
明白了心灵契约,我们什么时候跟孩子建立心灵契约呢?
1)当我们跟孩子要面对一段时间的分离时,特别像是要有一段时间出差,要送孩子出去夏令营,以及送孩子回去老家过寒暑假等,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多少有些不舍甚至不安,即便当时孩子没意识到,但是分别几天后,孩子会多了一些想念。如果在分别之前,我们跟孩子有一个约定,比如,等回来之后妈妈做你喜欢吃的(对于吃货小孩);回来后我们一起买你喜欢的书(对于爱学习的孩子);回来后带你去迪斯尼去玩(对于爱玩的孩子)等,说是念想,我更认为是一种两个人心里达成的共识和约定,对孩子,更是一种内心的牵动,即便想念,也是有动力的。
2)当平时跟孩子一起时,也可以跟孩子或者一家三口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约定,“这是我们一家的小秘密哦”简单的一句话,可是这一句话,足以让一个小家庭,此刻真正的凝聚在一起,也让孩子感受到联动的感觉,我和粑粑和麻麻的小秘密。
但需要注意的是:
1)一旦和孩子有了心灵契约,我们一定要重视,如果我们不重视,孩子是会感受到的,要么是失望,要么也同样不把这个当回事,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甚至适得其反;
2)一旦和孩子有了心灵契约,当孩子努力达成时,我们也要努力兑现承诺。很多时候,是我们父母首先打破了这个心灵契约,比如,不当回事,心疼孩子,最后没兑现承诺,殊不知,孩子有一定的韧劲和爆发力和自己的信念,所以我们静待孩子一点点靠近她的目标,并在终点给予掌声和欢呼声。
所以,原本犹豫不决要不要一定是我回去接小屁孩,毕竟这段时间够忙够累的,只是一想到小屁孩“妈妈,你回来接我的时候……”她大概是无限期待着,我回去接她的时候,她在门口等着我,然后一起完成很多一直念叨着的小愿望吧。
如果最后,是外婆把她送过来,或者让他人带过来,可以想像,以她孔雀特质,虽然当时有些小小失望,或许也会很快就过去了,但有些东西,是回不去了。
所以,不管怎样,哪怕这个周末都是在来回的路上,但我必须回去接她,做她爱吃的鸡蛋饼(难得这么给我面子,逢人就夸我做的鸡蛋饼最好吃)、三明治、可乐鸡翅……
写在回家的路上~
此刻,我也是期盼着回到家,不只是有等着我接她回深圳的小屁孩,还有等着我回去的老爸和老妈~
心灵契约|总有一个人在那里等着你,如此的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