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考试时,背诵默写板块是可以靠教师“死揪”可以挣回的分数。学生写错,再写。再写错,再去“揪”,再反复写,有的甚至要写好多遍。
可惜,学生当时记住了,过几天又忘了。到考试时,还是写不出来。把老师气得吐血。于是乎,又开始新一轮的“死揪”。无限循环。每每见到此番情景,每每看到孩子无法言说的表情,我充满无奈,也心疼老师的异常辛苦。今日,一年轻老师问我,是怎么抓背诵默写的。我忽然觉得,也许很多年轻老师是真的需要帮助。实话实说,我是一个懒人,我不会耗费我大量的课余时间和下班时间去一个一个“死揪”。别一边强调什么还孩子课间十分钟,一边又让孩子下课去你办公室默写,不觉得很搞笑么?
我们班考试时,在背诵默写丢分也很少。怎么做的?第一,教师要有“预见”的慧眼。比如,在备课时,我就猜到“泥融”飞燕子”这句诗中“融”字是非常容易写错的,那么,课堂上教师就要讲解,强调,示范,跟写,加强印象。备课备哪里?学生的难处,易忽略处,易错处,在课堂上就要放慢节奏,加深印象。
第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如“白云生处有人家”,为什么是“生”不是“深”?在课堂上就要让孩子理解到位。意思理解了,写错的概率就低了。比如抄写《赵州桥》,为什么“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后面是一个冒号?一个标点,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要增加课堂朗读。我们班孩子一般下课课文都会背了。我极少布置背诵作业——因为布置了也没用。乖孩子会乖乖背,不乖的孩子怎么都不背。你又不能一个一个去检查。
《燕子》一课要求背诵1—3自然段。1自然段,描写外形,抓关键词:羽毛、翅膀、尾巴,看图片,加形容词,朗读。再仿说一段其他动物外形,这也是一种积累和迁移。2自然段最难背。教师先要找到本段的逻辑关系,先写二三月的春日的景物,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再写小燕子来了,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发现逻辑,学生就好背了。剩下的无非就是什么样的细雨,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带着学生去想象,去感受,建立画面感。一边想一边读,背诵,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可以适时搭建一些填空背诵支架。3自然段很简单,想象燕子的动作画面,也能背了。第四,准备一个课堂作业本,给课堂上留一点写的时间。一课时可以写生字,二课时可以直接写当堂学习的内容。古诗,讲完以后就抄写。课文,讲完以后我会听写重点句子。首因印象嘛,孩子们第一次学习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一定要珍惜课堂上的40分钟啊!第二天呢,课前再一起背一背,或则写一写,第二次印象再次加深,就不容易忘了。考试之前再复习一下,也就没大问题了。
真的不需要老师去“牺牲”下班时间呀。当然咯,还有一点也很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孩子认真仔细的习惯。字字不放过,图图不马虎。倘若抄写,也需要观察好再写。现在学生的观察能力比我强,我写错会分分钟被发现。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学生的阅读。当一个孩子阅读量够大,知识够丰富,他会自动产生连结。他会告诉你,他在哪里见过这首诗,在哪里见过郑振铎的海燕,在哪里见过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等等。
阅读量大的孩子,哪里需要死记硬背呢?增加课堂效率,增加阅读量,就可减少“死揪”,解放孩子,解放老师。老师,请把你的课余时间留给你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