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孩子醒了之后在床上玩了很久才起床,我希望她能够早点起床,吃完早餐之后可以带她出去玩一下,这个过程中我不耐烦地催促了一遍,突然想到有一节专门针对孩子拖延磨蹭的课程,特意重新复习了一遍。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内心被情绪所困扰,不能以平稳的状态对待孩子,这是自己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反复学习,加深课程带给自己的印象是关键。
回到问题当中,孩子睡醒之后要在床上玩很久才起床,我希望孩子早点起床。
表面看,就觉得孩子磨蹭拖拉,但是实际看,孩子并不想马上起床,或者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晚点起床和早点起床的区别。
那么希望孩子早点起床,只是我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
这个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一个认知:我们认为孩子拖拉磨蹭,其实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
不是孩子的问题,难道是我的问题?
我想让孩子早点起床吃早餐,带孩子出去玩,现在孩子不配合我,那就成了我的问题。
既然是我的问题,那么我需要想办法解决。
怎么解决呢?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我们会因为当下的处境,和对方的关系等不同,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我们去盖章办事,工作人员按照自己的节奏办得很慢,我们也会心急如焚地死盯着人不放的说:“快点!快点!怎么这么慢?你们应该快一点!”吗?
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吧,因为我们都知道,即使催促了,人家也未必会理会。
为什么呢?因为快一点并不是他人的需求,而是我们的需求。
如果我真的想要快一点,只能想点别的办法,拜托对方帮个忙,或者说点好话啊,以前的社会里托人办事还都要送点东西,总之会想很多办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跟大人相处,想要让别人配合我们,满足我们的需求,必须要互惠互利,让别人知道,如果配合我们,他可以从中得到甜头,其实也就是一个合作的关系,只不过合作的利益因人而异,可以是多样化的。
这一条放在跟孩子相处上,想要让孩子配合我们,我们也可以跟孩子合作的方式来满足双方的需求,我们一直以为无道理不说服,其实事实是无好处,不说服。以孩子的需求点为导向,去找到与孩子合作的那个点。
怎么去挖掘孩子的需求呢?
就是孩子知道他做了某件事之后的好处,以及不做之后的后果,所以他要做某件事,这就叫做孩子的需求。
我们需要多关注,稍微花点心思去观察一下孩子,看看他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过满足。这样“谈判”起来就好商量多了,这个部分和我们成人之间的合作是一样的。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达成合作。
当我们这样多尝试和孩子几次之后,相比较孩子喜欢“对着干”,孩子更喜欢“合作”。只要我们能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
接下来我要好好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什么需求是需要去满足的,明天见。
最后最后,我暂停跑步8天啦,想要“长期”坚持太不容易了,今天晚上必须开始起来耶耶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