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钻石途径 3

钻石途径 3

作者: 觉心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07:09 被阅读0次

    阿玛斯——钻石途径之内在的探索

    钻石途径 3

                                作者/阿玛斯

                                译者/胡茵梦

                          本文摘自作者著作

            《钻石途径系列之一内在的探索》

    钻石途径

            我们必须认清本体井不是一团东西,也不是某种状态,经验或存在的某种形式。本体具有许多形态和特质,譬如真诚、爱、慈悲,还有客观意识、价值感、意志及喜悦。这些都是本体的各种特质,它们就像是钻石的不同切面,反映出了不同的色彩。

    我们无法习得本体,只能忆起它

            在过去的十年里,有些人根据个人经验及知识,开始整合这两条途径,而且有了某种程度的进展,但还称不上是内在工作的“钻石途径”。到目前为止,为内在制约和无意识结构的知识做整合的尝试,仍然是非常笼统的。这些整合途径对某些人也许有效,但仍旧造成了学生之间不必要的分裂,因为有些学生认同的是他们的人格,别的学生经验到的却是本体。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的认识也许能帮助学生从A点进展到B点,内在工作却可以引领他们从B点进展到C点。心理学的认识为的就是消除错误的人格,然后本体才能得到开发。

            钻石途径和这些途径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但可以觉察和消除错误人格,还可以觉察和发展出本体的各种状态。为了说明这个途径为什么有效,我必须概略解说一下我们的“坑洞理论”。

            从内在工作的历史文献里,我们发现所谓的“本体”就是内在工作的目标。在西方哲学里,柏拉图也曾经谈到“纯粹理念”或“柏拉图类型”。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真的做内在工作的人)的学生,他曾经提到苏格拉底和学生探讨所谓的“永恒真理”(我们称之为“本体的品质”,包括勇气、真诚、谦虚、爱等等)。苏格拉底想要阐明人们如何才能学会这些事,他的解释是:“我们无法从别人身上学到这些品质。没有人能教给你勇气或爱的品质。在最后的论述里他告诉我们,只有借由忆起这些品质,我们オ会体认到它们。”

            每个人多少都还记得这些本体的形式。我们在我们的内在工作里曾经见识过,本体不变的特质之一就是:你曾经见过它,你处在那种状态过,现在你只是忆起早已被你遗忘的根本真相。因此我们虽然无法觉察到它,但是这份对本体的记忆仍然存在,而且忆起本体的过程就是记住我们自己的过程,也就是回归到我们真正的本质。

            若想了解我们的方法为何有效,就必须认清本体并不是一团东西,也不是某种状态、经验或存在的一种形式。本体具有许多形态和特质,譬如真诚,爱、慈悲,还有客观意识、价值感、意志、耐力及喜悦。这些都是本体的各种特质,它们就像是钻石的不同切面,反映出了不同的色彩。

            虽然人们一向知道本体有许多面向,但大部分的门派还是偏重于某个面向或某些面向。有的门派强调的是爱,他们会运用一些技巧去发展爱。他们谈论爱,他们析祷、朗唱、崇拜上师、敬神、臣服于爱。别的途径强调的则是服务和劳动,这些人运用的是腹部的能量中枢。还有的门派强调的是真理或真理的迫寻,譬如葛吉夫注重的就是意志力,他要人们使出至高无上的力量。哪个方法会强调本体的哪个面向,往往取决于老师和创始者的亲身体悟及性格特质。某位老师曾经在自己的某部分下过很深的工夫,于是跟那个部分相关的本体特质就会变得非常强烈。他是通过那份特质而证实本体的,所以他的教学方法自然会环绕着那份特质而发展。

            能照顾到本体所有特质的门派可说是少之又少,不同教学之间的冲突便是如此形成的。穆罕默德和耶稣的说法大异其趣,而佛陀更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宣讲。现代老师讲的又是不同的观点,有的说要臣服还有的说要运用意志力刻意锻炼于神,有的说要寻找“蓝珍珠1”,还有的说有的却认为答案就在空无之中。这些人都不清楚本体具有许多特质所以每个人都认为别人是错的。如果你以为单凭意志就能证入本体,你自然会认为爱是无效的,因为爱可能暗示着儒弱或多愁善感。这就是为什么某个时期的某些修道团体会以牺牲爱来成全意志,因为这两种品质无法相容。

            我们现在知道本体是借由记忆而回想起的一种东西。你们其实早已直接体验过它,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忘掉它?我们何时忘掉了这份我们正努力忆起的品质?()1·一种高层的神秘体验,印度《薄伽梵歌》第十一章所描述的至高无上的“存在”。它是我们最深实相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小如一粒芝麻,却可以无所不包。它位于我们第三眼的部位,但是进人深层禅定时,则会显现于外,形成拟人化的神。)

    钻石途径 3

    因为受创,本体逐渐被隔绝于外

            本体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你的肉体会随着一种模式而成长,你的本体也是一样的。新生儿所处的状态被我们称为“本体中的本质”,那是一种无分别的合一状态。三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所处的是一种融合状态,这对于母子关系的发展是必要的。在融合状态之后,力量会跟着发展出来,接着是价值感、喜悦和个人性的本体等等。但因为环境的千预以及人与环境的冲突,所以发展变得不完全。每经历一次痛苦和创伤,本体的某种品质就会减低。哪种品质会遭受到影响,往往取决于受创的时间点和受创的本质是什么。有时受创的是我们的力量,有时是我们的爱,有时是我们的价值感、慈悲、喜悦或直觉力。因为受创,它们才逐渐被隔绝于外。

            如果本体的某种品质被阻绝于一个人的经验之外,剩下的便可能是一种空虚、匮乏或空洞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坑洞理论。你在这里已经见识过,当本体的某种品质被隔绝于外时,你真的会在身体上经验到一个坑洞,它会制造出匱乏和不对劲的感觉。当我们感到匮乏时,我们会企图填满那个洞。因为那部分的本体已经被隔绝于外,所以我们无法以本体来补那个洞,于是我们就以相似但错误的品质从外在来填满它。

            假设我们对母亲的爱被拒绝或是没有被重视,我们心中的那份爱就受到了伤害。为了避免经验到伤害,我们会钝化身体某部分的感觉如此一来我们就跟爱的甜美品质隔绝了。应该是爱的那个部分,如今却变成了一种空洞感。我们不记得那份爱本来是自己的,其结果是我们以为自己失去的是外在的某个东西,于是便一味地想从外面找到它。我们总想得到某个人的爱,然后用他的爱来填满那个洞。

            那个洞会让我们忆起当时受创的情境以及当时失去的东西。这切都还在那里,只是被压抑了下来。因为我们想不起当时发生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所以只能感受到空虚及错误的品质,或是我们企图用来补洞的一些概念。随着时间的演进,这些洞会日积月累地被各种情绪及信念塞满,而这些东西又会变成我们的身份,我们的人格,我们以为自己就是这些东西了。某些人的本体还存留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但是对童年问题很严重的人而言,几平每件事都被压抑了下来,结果便造成了本位主义、阴沉的性格以及了无生趣的感觉。

    钻石途径 3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钻石途径 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zh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