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何叫“长安三万里”?

为何叫“长安三万里”?

作者: 简言joyce | 来源:发表于2023-07-28 23:48 被阅读0次

    01

    在朋友圈各路朋友的安利下,决定去看一看《长安三万里》。

    今天一早便带女儿去看了最早的一场。168分钟的时长,应该是我到目前为止在电影院看的最长的片子了。

    看完我和女儿不约而同地说:“好看,太好看了。”

    确实,虽然因为朋友的高分评价,心里早已对这部片子有了几分期待,但真正看下来才发现,它远超出了我的期待,随之也生出许多感慨。

    感慨大唐真是一个才子辈出的时代。尤其是电影开头没多久,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一众才陆续登场,顿时有种神仙打架的感觉。

    你想啊,这种多少年才能出一个的旷世奇才,居然都云集于大唐,那是多么繁盛的时代啊。

    但繁盛归繁盛,身处其中的才子们也他们有自己的无奈与不易。

    02

    这部片子讲了什么呢?

    简言之,它讲了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作战不利,节节败退,长安面临岌岌可危的状态。这个时候,持节监军程公公前往西南,在战况危机时刻,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而借着这份回忆,我们看到了那个才子汇聚人人写诗的盛唐景象,看到了那个年代报效国家的不易,看到了个人实现理想的艰难,看到了……真的是一部鸿篇巨制,值得大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

    关于影片的具体细节,这里不想做过多阐述,在这里我更想谈一谈我看完整部影片后感悟到的东西。

    是什么呢?

    是关于影片为何叫“长安三万里”的缘由。

    03

    在影片中,我看出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友谊绵长,犹如“三万里”。

    高适与李白的友情,从少年到老年,延绵一生,如“三万里”一般绵长。

    他二人因一个误会相识,在二十来岁的年纪,一起习武(李白教高适相扑,高适教李白高家枪),一起作诗,从此结下一生的友谊。

    青年的扬州之约,中年的长安之约,一路走来,高适和李白二人相互见证的彼此潦倒落魄、春风得意的各个重要时刻,这友谊因长安而起,贯穿一生,绵延悠长,让人感慨万分。

    04

    第二层,入世之难,犹如“三万里”。

    在影片中,不管是高适还是李白,以及杜甫、王维等各路才子,他们无一不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学,在长安求取功名,保家卫国,建功立业,闯出一番天地。

    可事实却证明,这一条入世之路无比艰辛。

    李白,看上去豪放洒脱,最为开心,过着一众今日有酒今日醉的生活。可我更愿意将之理解为其求而不得装出来的不在乎。

    它求什么呢?求入世啊。可奈何他家族是商人出身,在当时属于最下等人,科举之路走不通啊。

    高适,本来祖上战功显赫,无奈家道中落,且不好读书,虽有一身武艺,想要保家卫国,却无人引荐,入世无门。

    还有女扮男装的裴十二,空有一身武艺,奈何是女儿身,也是报国无门。

    所以,别看他们都看似风光,但在实现个人理想的道路上,他们也是一样艰辛,一辈子碰的头破血流,却未必如愿。

    05

    第三层,战况吃紧,西南之于长安相距“三万里”。

    影片一开始就是高适在西南与吐蕃大军交战,节节败退。面临的情况十分危急。

    一方面,敌人大兵压境,高适守军人手有限,援军何时到达未知,战况吃紧。另一方面,朝廷混乱,接连斩杀大将,领军无可用之见将,甚至高适本人也被猜忌,恐性命不保。

    在这种局势下,长安希望西南迅速出兵,以解长安之危局。可高适有自己的难处,这个时候西南之于长安,真的可谓三万里之遥,有种远水不解近渴之感。

    06

    如此,这是我理解影片以此命名的三层意思。

    这其中,既有高适作战这一条明线,也有才子友谊、个人理想实现的两条暗线,充分点题,确实高妙,值得一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叫“长安三万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bd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