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超越行为主义

超越行为主义

作者: N3152江苏泗阳王昌侠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21:31 被阅读0次

  所谓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通过百度百科可知,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

在早期行为主义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因为他确实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刻意练习就提到,在成为杰出人物路线图的第二个阶段变得认真的第一部分,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与激励对孩子的进步至关重要。在精心设置目标阶段,艾利克森建议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在《教育的目的》中怀特海说,在学生的阶段性求知欲望中,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对他们的成绩进行鼓励,学生就会为其阶段性的某种成功而感到欣喜,然后开始新的学习。再如我们在新网师的学习,因为打卡有点评,置顶等机制,调动了学友们打卡的积极性。

行为主义在幼儿期和我们学习的早期阶段,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我们每日推送学习内容,为了激励幼儿的学习,老师们就买了一些小礼物,发到群上,有个孩子特别请他的妈妈给他录一段吃饭穿衣的视频,告诉老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醒老师别忘了给他奖励。再比如为了促进孩子们的每日打卡,老师们以每天画星星的方法,确实是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就如艾利克森所说“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到最后,那些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因为行为主义激发的是外部动机,加之行为主义本身也有很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教师要慎用外部的奖赏激励,而要想法设法帮助孩子创建心理表征,激发他们内部的学习动机。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对新的概念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征

比如为了帮助小班幼儿理解1和许多的概念,首先设置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鸡妈妈找蛋宝宝,一篮子的蛋里只有一个鸭蛋,让孩子初步感知1和许多个。让后让孩子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比如一个老师,许多个小朋友。一个茶水桶,许多个杯子等等,这样给幼儿建立起1和许多的不同表征。

2、帮助学生对问题情境信息进行正确地表征

引导学生将面对问题情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转化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如在理解减法的含义中,首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丰富减法的动态问题表征:原来有3只纸鹤,拿走了1 只,还剩几只?原来有3条小鱼,游走了1条,还剩几条? 原来有3 个萝卜,小兔拔了1个,还剩几个? 虽然算式都是3-1=2,但表征的意义却是不同的。 其次,以图片形式静态呈现,感知减法的静态问题表征:如1、原来有3 个苹果, 拿走了1个,还剩几个?.原来有3朵花,拿走1朵,还剩几朵?3.原来有三个雪花片,拿走了1个,还剩几个?这几个问题的算式也是3-1=2,但表征的意义却是不相同的。通过丰富的动态和静态问题表征情境,拓宽了孩子对“减法”这一概念的表征广度。第三,由情境入手,将情境转化为文字,并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方式加以呈现,引导孩子发现运用减法算式“3-1=2”的不同情境之间的共同点:从一个总体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接着,由文字入手,让孩子展开想象,将文字转化为情境。随着一幅幅图画在孩子脑海中的浮现,孩子对问题的表征更加明确,对减法含义的认识更加清晰。这时,孩子便能结合脑海中表征的图像分析出数量关系,最后得出算式。 我们还可以让孩子由减法算式“3-1=2”拓展开去,“请说说看到这个算式你能想到什么场景”,孩子便能自主地结合生活经验,为减法算式赋予无数个生活含义。

3、教师与学生进行同步表征

教师要想与学生进行同步表征,就要充分的理解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他们并不是主观不努力,也不是先天智力不够好,本质上说,是他们对信息编码的方式与我们教师的信息编码方式不同步。信息解码,就是表征。表征,既可以看做是一个名词,大脑中对信息理解的结果。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动词,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

例如,当学生做错题时,如果我们盲目地认为是他故意造成的,我们就会批评学生,这时很可能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如果我们能够表征出孩子的心理状态,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认为说谎后,能够延迟被批评的时间。如果谎言不被识破,可能会一直不被批评。孩子做错了事,首先是担心大人的批评,因此,他第一反应不是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第一时间想办法防御被批评,即想办法推卸责任。

4、在教学中老师要敏感与学生表征的差异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关注于自身是如何表征信息的,由于缺乏研究学生的表征方式,出现一种常见的现象,老师感觉自己讲的很明白,但是学生却没有听懂。问题的关键是老师的表征方式没有与学生的表征方式对接。尤其在学生对知识出现错误理解时,教师要研究学生是如何错误表征的,这样教师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表征方式。

行为主义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在当今信息化、个性化的社会,行为主义的根基已经越来越不稳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超越行为主义,走向新的学习里程。

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

相关文章

  • 超越行为主义

    所谓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通过百度百科可知,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

  • 《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十一)

    学习与动机的社会认知观 社会认知理论源于班杜拉早期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批判。社会认知理论超越了行为主义,...

  • 超越行为主义(三)

    行为矫正的常见形式主要有奖励与惩罚、自成一套的程序、翻转你的卡片、暂停、表扬这几种。无论哪一种都是通过外在的评价来...

  • 超越行为主义(一)

    本书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认为学习者在内部建构知识,通过他们的经验以及对于这些经验的反而来进行学习。而行为主义关...

  • 超越行为主义(二)

    为什么不用行为矫正法?因为其中包括了对道德自主、自律及其内在动机的影响。行为矫正法只是运用了奖励和惩罚改变了儿童当...

  • 《教育心理学(伍尔福克)》读书笔记(十一)

    社会认知理论源于班杜拉早期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批判,其超越了行为主义,认为人们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能够做出选择...

  •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九---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源于班杜拉早期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批判。社会认知理论超越了行为主义,认为人们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能够做出...

  • 读书笔记

    《0~8岁儿童纪律教育》 第9章 超越行为主义 行为矫正 强化 积极强化___增加愉快的事物___增加科技的行...

  • 2022-05-07《儿童纪律教育》培训总结

    ——高茹薇春蕾六幼 一、感受 我们成人往往都是用行为主义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学习超越行为...

  • 读书笔记

    《0~8岁儿童纪律教育》 第9章超越行为主义 行为矫正的常见形式 奖励与惩罚:你可能对诸如贴纸和星星等有形的奖励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越行为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hn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