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追寻他人,不如成为自己。大家好我是橙星,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期待你的点赞与关注。
文章开始前,我们场景代入一下,尽可能生动地去想:
你是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
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 C+。
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
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此时,作为年轻人的你,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怎么做?
相信很多人会不加思索的回答道:
“我真是倒霉极了。” 、“老天怎么对我如此不公!”、“我是这世上最可怜的人!”
可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想:
一个分数、一张罚单、一通没有接听的电话,是什么灾难性或者毁灭性的事件吗?
它们是生死攸关决定人生成败的大事吗?
成绩只是C+不是F,是期中考试而不是期末考试,车子只是被贴了罚单而不是被撞被毁,
打电话只是没打通,而不是遭到对方的直接拒绝~
你看,这些并不是不可逆转的事,但很多人却对眼前的困难,充满彻底的失败无力。
然而还有一些人他们在面对同样糟糕的情况时,会这么想:
“ C+说明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看来我必须要在课堂上加倍努力,期末肯定能提高~”
“下次停车的时候要遵守规章制度,不能再乱停乱放了~”
“朋友没接电话,是不是今天也和我一样过得不开心~”
你看,完全相同的场景,不同的人身处其中,竟会有如此大的不同~
前者郁郁寡欢消极内耗,后者则坦然面对的同时,思考接下来如何做得更好~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 差距源于两者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前者是固定型思维,他们会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做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标尺~
后者则是成长型思维,他们也会遭遇糟糕的人,烦心的事,但与前者不同,他们不会轻易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是直面困难,做出改变并付诸行动。
书中通过各类各样的案例,阐述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
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为了维持这种状态,他们会不断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愿努力也不想改变~
因为努力和改变,会让别人觉得他的才能有所下降。
这种模式带来的结果就是能力停滞不前~
不仅把珍贵的天赋消耗殆尽,整个人也由此一蹶不振。
可一旦换种模式,进入成长型思维,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这是一个能力可以改变的世界,你需要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
以此去发展和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
在这里,顶峰不是终点,它只是成长过程中的附属品,
失败也不能完全否定一个人~
它只说明过去努力的方法,存在改进的空间,自己还有很多待完善的点。
两种思维模式呈现不同的状态,也造就不同的人生走向。
而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人的能力会随着知识学习、生活阅历及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变化。
正如海明威所说:
“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所以,不要把自己禁锢在一片方寸之地,不要在意别人如何评判你,
只管努力提升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方法~
那么,总有一天,最耀眼的光一定会洒在你的身上。
写在最后:
引用《终身成长》中的一句话:
“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而是思维模式。”
的确,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固定型思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不愿改变,一辈子都受其所困。
希望我们都能努力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打破已有的思维局限,让人生之路越走越远。
点赞加关注,我们一起终身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