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傅小哥 微信公众号:傅小哥说了 欢迎朋友们关注过来。
今天把之前写的文章都大略的翻看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自我里陷的太深。句句不离我,段段都在说自己,好像抛开这些就不能成文一样。
我想这是不是一种错误,太过于主观。
思忖良久,在主观客观之间拉拉扯扯,突然明白,之所以写的这么主观,大概只是有太过强烈的表达诉求。
表达诉求是个什么玩意儿,在我看来就是想把自己心里关于某件事的想法说出来,这想法是好是坏,还是挺难说的,因为多数人的坏想法是藏在心底,打死也不会外露的。
表达诉求的体现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和别人面对面的说出来,有些人喜欢对陌生人掏心掏肺,有些人喜欢写出来。
形式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的目的还是一样的。
现在人不比以前。
以前交通不便,十里八乡的家族可能几百年都不会变,一块区域,长久传承下去,熟识的人很多,见面总能叨叨两句。
现在人口流动太大,很多人在外时间一长,回家之后连邻居都很陌生,虽然身边都是人,但显得极其孤独。
社交软件解决了现在人某些问题,透过屏幕,让一些人觉得,自己好像并不孤独。在手机小小的聊天框里,天南海北的人互相诉着衷肠,表达着情感和自我。
但只要放下手机,一切孤独感会顷刻间涌进来,填满心间,仿佛刚刚的聊天不存在。
尤其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北上广深,一个人窝在狭小的出租屋里,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上班时间还好,有同事一起说说话,尤其到了周末,两天见到的唯一的人,可能就是外卖员。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待得住,全凭对金钱的热爱。
大城市容易抑郁,不光是高压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听你表达。
有人说,既然大家都想表达,不妨把这些人集中在一起,或者两两捉对让他们互相表达不就可以了?
我想他可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压着自己无处表达,那么当身边出现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很急切的想要把长久以来压在心底的话,一股脑的全部倒出来,而不会说是去倾听并附和另外一个人。
两个这样的人再一起,无论如何他们是交流不下去的,即便可以交流下去,那其中一人,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表现的极其烦躁。
在两个人的交流中,表达者和倾听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的身份是不断来回切换的。甚至说,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的心底所想全部表达出来,最应该归功于身边那个倾听者。
我们现在更多的表达途径其实是在线上,相比于熟人,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将心底话说与陌生人听。
微信之所以能短时间内崛起,并最终将QQ斩于马下,除了它踩在QQ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它推出的附近的人和漂流瓶这两大功能。这两个功能让两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以毫无压力的互诉衷肠。
之后兴起的陌陌、探探,以及各种社交软件,都紧抓着现在人的表达诉求不放。
一些人通过聊天来表达,一些人不善于聊天,便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化为各种形式。
有些人会将想要表达的东西写下来,化成文字,有杂文、小说、时评等等;有些人将想表达的内容演绎出来,便有影视、视频,这两年火起来的短视频也是这种表达形式。
有些人会弹唱成歌,有些人会编排成舞蹈,有些人画成画,有些人雕刻成雕塑。各有各的表现形式,各有各的欣赏者。
当一个人有人生阅历,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作为群体性动物,人总会想要将自己的阅历想法分享出去,这是一种本能。
在这种时候,去看这个人,他的眼睛里都是有光的,他的内心是激动的,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甚至都是略带夸张的。
我其实很不能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表达诉求会是什么样子。
他的生活可能是波澜不惊的,他的思想可能是苍白无力的,甚至他这个人都是没有灵魂的。
所以在我看来,拥有表达诉求,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本盘,如果这个天平倾斜了,也就意味着,到了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