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人是用语言表达需要和诉求,心理不健康的人是用情绪表达诉求。
沐浴新阳光,走向心智成熟之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不良情绪,不妨想象下面几个场景:
另一半下班回到家,沉着脸,很不高兴地说:“怎么还没做好饭??”
孩子放学回到家,很生气地摔上门摔掉书包。
家里老人拉长了脸,很不高兴。
……
面对这些不良情绪,您习惯性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良情绪,更为有效的应对方式是什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一探究竟。
先来看一下心理学中对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可见,藏在情绪情感背后的是需要,是欲望。
欲望是看不到的,我们甚至会意识不到自己的欲望。而情绪则是一种内在体验,自己能够感受到。情绪和情感除了内心体验外,还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认的面部表情看到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可以通过他的身段表情看他是放松还是紧张,还可以通过说话的语调、速度、节奏等言语表情判断他是兴奋还是悲伤……欲望看不到,但可以透过情绪找到其欲望。
知道了情绪背后隐藏的含义,我们会更加机智地应对他人的不良情绪时,同时,还会免受不良情绪的污染。现在再回头看一下开头的几个场景,面对家人的不良情绪,如何回应有利于化解不良情绪?
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时,不妨试着分析和寻问其情绪背后的需要和欲望。
人生活在社会上,有哪些需要呢?
心理学对需要的定义是: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有所欠缺时,就会造成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使人产生对所缺少的东西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欲望和要求就是人的需要。
需要是发展的,是永远不会彻底满足的,旧的需要满足后,又会出现新的需要,正所谓欲壑难填。也正为如此,需要成为了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看,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称生理需要。生理需要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成就、交往等的需要。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需要又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满足的过程。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指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
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它表现为人都希望自己有丰厚的收入,有稳定的工作,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包括给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
尊重的需要是指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的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力量和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注意不被求助者所讲的故事催眠,因为故事只是对过去的回忆,是基于当下的建构。应把注意力放在求助者是如何讲故事,伴随着怎样的情绪体验和表现,透过情绪看到情绪背后的欲望,并适度满足其欲望。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识别出自己情绪背后的欲望,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和操纵。
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成熟的人是用语言表达需要和诉求,心理不健康的人是用情绪表达诉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