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开东街
原创首发公众号:浅秋文学
做有料、有温度的文学平台
巴赞说:“唯有这冷眼旁观的镜头能还原世界以纯真的原貌”。
人们总是选择性忽略一些丑陋的东西,然后被从众的心理操控着去相信一些大家愿意相信的事情。故当提到校园,众人脑中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青春”“阳光”“积极向上”。
不过幸好还有一个叫“导演”的职业,”他们把校园里的黑暗搬上荧幕,赤裸裸的呈现在众人面前。校园电影是一个大的矿架,导演们把这个矿架分成一个个的小格子,在每个格子里装进自己的思想和艺术。
很多“校园电影”导演选择揭露黑暗,以“同性问题”“校园暴力”“教育方式”为主要内容。
这类校园电影的出现,揭示了校园内黑暗的角角落落,推动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把艺术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化。
剧照同性恋”这个话题被很多个导演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诠释过,也是“校园电影”的宠儿。
“校园电影”中的同性恋往往会从周边同学、两方家长的角度侧面反应出世人对同性恋的看法。
例如在迪迪尔·比韦尔导演的电影《地下吻》中,一张被张贴到网上的两个男生暗夜亲吻的照片,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料想之中,两个男孩迎来的不是祝福、鼓励和赞扬,而是无限的嘲讽、挖苦甚至针对,一个男孩在父亲自以为是的逼迫下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为什么不能给予他们一些宽松呢?很多国家没有承认同性婚姻,但没有任何一项国家政策规定同性恋之间不能产生爱情。所幸导演没有让两个男孩走投无路,老师和另一个男孩父亲的表现与那些言辞犀利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内森在父亲的宽松下依然在健康成长,而如果另一个男孩的父亲一直保持着极端的态度那这个男孩的未来将变的不敢想象。
到目前为止,有数据表示,因为受歧视,30%到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到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
校园电影把校园同性恋问题搬上荧幕,把同性恋少年的生活展现在众人面前,让大家看到,同性恋不是异类,同性恋不应该成为被大家歧视的对象。
剧照学校生活本应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而校园暴力如毒瘤一般一直存在。
校园暴力又称校园欺凌,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往往忍气吞声,勇敢反抗的受害者面临的是施暴者的变本加厉。受害者的忍气吞声,校园管理的不到位,社会对这个问题的不够重视,促使着这种行为越长越烈。
韩国电影《蚯蚓》中,得了脑瘫的父亲李元术和女儿李子若相依为命,住在江华岛。李元书为女儿考上首尔的贵族艺术高中兴奋不已,和女儿开心搬家到首尔。
不料噩梦也就此开始。子若因为在唱诗班长大,音域很高,很快在学校展露头角,也因此被以惠善为首的女同学们嫉恨。子若坚强好胜,反抗着校园暴力,却不断遭到更加残酷的回击,最后受不了无休止地折磨而自杀。
典型的校园暴力,引起这场悲剧的原因是子若过于优秀引起了一些女同学的嫉妒,每次发生这种事情,社会上总会有声音说:
为什么挨打的学生不反抗?
这部电影给众人展示了子若反抗的后果,一个本该有着美好前途的花季女孩被逼走上了极端道路。当然,这部电影展现给我们的不止这些。
父亲元术为查明事情的真相,在社会各界伸冤,但这个社会不理会弱者的呻吟,于是元术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惩治了这些欺负过女儿的人们。
电影最神奇的地方便是能把你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展现在你面前。
这部校园电影把校园暴力的起因经过结果到影响,都展现的淋漓尽致。解决校园暴力的问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校园电影用艺术手法把“校园暴力”问题赤裸裸的展现在了公众面前。
剧照每个人的学生时代肯定都听过一句话:
“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要听老师的话。”
而近些年来,人们在关注“虐童事件”,但被曝光的这些事情往往发生在幼儿园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小学老师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20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一个结局美丽的故事,“塘底”男子寄宿学校里大多数都是问题学生,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这些本就被父母放弃了的野孩子变得越发顽劣,幸运的是,音乐家克莱门来到了这个学校,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
最终,他以他的才华,善良以及“以音乐育人”的教育方式改变了这个学校也改变了一些学生的命运。
一个孩子,如果能在叛逆时期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是一生的幸运。这部电影中,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放牛班的春天》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可是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幸运的遇到克莱门老师呢?跟随着几位专制残暴的老师,这些孩子的未来又是什么样子呢?或许电影中隐藏的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思考。
网友评论